方言节目的流行及方言的娱乐化
2011-12-29邓天佑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方言类节目在电视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然而现在的方言普及却与以前方言的普及有着不一样的地方。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方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娱乐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成熟。
【关键词】方言 娱乐化 传播 文化
近年来,方言节目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备受观众欢迎。如果从方言对节目的影响力来看,除了作为普通话基准的北京话,以前在电视节目中被应用得最广泛的应该就是粤语了,广东、香港都有很多直接运用广东话作为电视节目的第一语言,而且涵盖了从新闻到电视剧到娱乐节目等节目形式。
一、方言的流行
诚然,粤语节目从早年就开始发展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首先,以粤语为主的香港在回归以前作为一个亚洲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粤语在国外的使用程度和普通话相当,甚至比普通话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其次,沿海地区向国外移民很早以前相对于内陆地区要活跃得多,新西兰一些华人社区,几乎大部分人都以粤语作为第一交流语言,甚至有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不会说普通话,而且在一些汉语学习班,甚至额外开设了单独的粤语学习班,这样也就间接地为粤语节目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例如深圳、东莞这种以广东话作为方言的改革开放桥头堡,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人都涌入这些地区,由于工作与生活需要(甚至包含一些地区认同感的心理因素)广东话就作为一种“需要”被学习的语言在打工者中间普及起来,然后再被打工者带到全国各地。第四,流行文化因素的影响。内地的娱乐文化,甚至可以说大陆的娱乐文化起步很晚,导致港台娱乐文化进入内地时没有内地娱乐文化的阻隔,因为当时的娱乐内容并不能说是完全为内地市场的需求所定制的(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为内地市场定制的),所以大量的粤语歌曲、电视节目进入,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主流娱乐的地位。从社会文化上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下被视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会说几句粤语被视为身份或者时髦的象征。于是粤语相对于其它地区方言更早地流行起来,这种全国性的流行是政治、经济、文化为这种语言做出了强有力的推动而形成的局面。
除了粤语这个特殊例子,其它的方言被全国性的接受似乎就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因为方言包含了很多日常俚语,特殊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别的发音腔调,使得方言无法符合除本地人以外的人的习惯。从口语的角度来说,人们通常会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来解读别人说出来的话,如果听到的是一种很不习惯的语言,就需要进行解码,比如将不熟悉的语音转换为自己熟悉的语音,或者把不熟悉的表面上的语意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意。比如说,一个人用粤语说“为什么”,他会说“点解”,当一个懂得一些但是并不熟练的人需要把不熟悉的“点解”转化为熟悉的“为什么”才能对这句话做出反应,如果那个人一点广东话也不懂,除去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的帮助,他怎么也不可能知道“点解”是什么意思。从文字上来说,解码的过程就关乎字形与其对应意义的联系,以及表层语意与其方言中所指代的特殊意义。例如,东北话中的“打狼的”,从文字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形容某种执业或者是行为,但是这个词其实是指做什么事落在最后的人。所以说,方言就好像一座城墙,墙内的人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方言的内容,墙外的人却只能自己揣摩墙内的人是什么意思。
二、方言节目的流行及娱乐化
回到方言节目上来。其实有方言的节目很早就在全国范围受到过广泛欢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年“春节文艺晚会”中的语言类节目,最突出的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因为赵本山的小品主要是以东北话为主,而东北话与普通话在基本的语音语调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在俚语语意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小品里经常说的“中”,这个字在东北话里可以表达“是”或者“可以”的意思,不过在其它语言中甚至是标准的普通话里面都没有包含这个意思。“中”在赵本山的小品里被广泛使用,然后借助 “春节文艺晚会”这个全国性的平台进行多次广泛的传播。所以传播使得这个字的含义让“墙外”的人也了解了“中”在东北话中的的含义。而且有意思的是,因为大众是在小品这个平台上获得“中”的方言含义,所以除了东北人的正常使用以外,其它地方的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通常会带有戏剧色彩或者是娱乐意味。
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言都有一个类似于赵本山这样的代言人,可以借助春晚这个全国性的平台来进行广泛的传播,而赵本山的小品能每年登上春晚也并非因为他东北话说得好,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首先,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所以春晚的北系节目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大部分人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加上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很容易让语言和行为成为一种“笑点”。从第二点就可以看出,方言在传播过程中就已经被包裹上了娱乐的外衣,在传播过程中带有了娱乐的属性。
再让我们来看看南方方言。湖南人在方言的运用上其实也做过不少的努力。比较早期的包括杨志纯的相声还有电视台尝试用长沙话来播报新闻。其中湖南经济电视台曾把在全国热播的《还珠格格》做了一个长沙话的配音版,不过后来播出一段时间后就停播了。这个节目并没有引发一定的热潮,笔者觉得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普通话版本的《还珠格格》让人们对角色的语言和声音形成了固定的印象,所以大众很难接受一个说着长沙话的“小燕子”,也无法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反而各处都透着说不出的古怪。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珠格格》本身也不适合使用方言来演绎,因为这部戏含有许多悲情部分和很正式的情感表达的戏份,就如同刚才说的那样,方言的传播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它必须要包裹上娱乐糖衣才可以被大众所接受,才可以被有效地传播出去。
湖南方言有效传播的例子笔者认为应该从“奇志大兵”说起。虽然他们走的可以说是和杨志纯差不多的路,但是他们和杨志纯的区别是,杨志纯的年代媒体还很严肃,但是到了奇志大兵的时代,他们可以借助电视这个媒介来广泛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也正好是湖南娱乐综艺节目开始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们通过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的最后环节每期表演一个方言相声来获得知名度,其后又拍摄了一档方言情景喜剧。长沙方言在方言传播的最高峰的标志性事件应该算是大兵上 “春节文艺晚会”。虽然最后没有以长沙话作为节目的主要语言,但是却采用了湖南风味十分足的“塑料”普通话。笔者觉得这也是因为长沙话把它放到全国的范围内的确很难让人一下子可以听得懂。首先是因为南方方言语音差异很大,其次长沙话中还带有其它方言没有的入声。所以采用有长沙味的普通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长沙方言类的节目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比如“一家老小向前冲”,长沙汽车音乐广播的“老口子报路况”、“我们来嗒”等节目,甚至在当红综艺节目“天天向上”里,主持人汪涵都会时不时说出几句长沙话。但是因为理解过于困难,长沙话这堵墙有一点难以让墙外的人翻越过去的感觉。
全国的方言中间还有许多“墙”并不那么高的方言,比如西安话、四川话。这些本来不那么高的墙,被裹着娱乐糖衣的炮弹越轰越矮,前者就包括了大红大紫的《武林外传》,后者则包括了《疯狂的石头》和《让子弹飞》。这些电影无疑又是一次方言的广泛传播。其实方言也具有娱乐属性,比如日本的关西口音,美国的一些地域性口音都会作为笑料添加在娱乐节目中。
那么,这些方言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和传播有什么社会意义呢?首先,这是社会泛娱乐化的表征,方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一种娱乐的手段,方言的使用并非是让方言的使用者感觉更加容易接受信息,而是让非方言使用者感受到更多娱乐氛围,制造更多的笑料。其次,方言的传播减弱了地域性文化的差异。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大众越来越能接受本不属于自身文化的东西,异质文化的排异性越小,文明的成熟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①[美]波普诺 著,李强 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胡壮麟 主编:《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③封宗信 编著:《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④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⑤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