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思考

2011-12-29邵莹莹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需要了解现场采访的技巧,包括如何提问,如何观察和倾听、了解被采访者的心理等方面,掌握这些,现场采访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新闻采访 现场报道 提问 观察 倾听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总称。是指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电视记者现场采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采集质量以及丰富程度,决定着后期电视节目的信息量与可视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所提问题的优劣,决定了一个节目的成败。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以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现场报道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报道形式之一。与其它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虽然电视现场报道有众多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电视现场报道,又是最难把握的一种报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一、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得法与否,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因此,采访提问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记者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1、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也就是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提问和谈话方式。
  2、谈话要牢牢掌握主动权
  也就是在任何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要挖掘出所需要的材料。
  记者的提问与对话技巧,可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1、问答型
  这是能积极主动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记者通过巧妙的问话,从采访对象处可摄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是最简捷、最速效的一种对话方式。“以问引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2、交谈型
  这是采访对象对记者抱有戒备心理,不积极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他们怕说多了对自己不利,或冷淡或躲避使采访陷入僵局。遇此情况,记者就要以坦诚的态度,运用交谈型对话的种种技巧,打破僵局,与对方建立融洽的朋友式关系,以倾心交流促成和谐气氛,为进入正式采访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有通过察言观色及时调整谈话策略和内容的观察力。“以情感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3、说服型
  这类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厌恶的心理,常用沉默、不多语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对这类人要想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是困难的,唯一办法是用理智去战胜相互排斥的局面,讲清是非,摆明利弊。“以理服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4、论辩型
  面对抱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面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要有惧怕心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让对方不得不重视你、敬佩你,从而同意与你合作,这是此类对话的特点。
  二、观察、倾听的技巧
  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要求记者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先要心中有数,确定好观察的角度,学会用扫描获取细节,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以达到认识、反映事物的目的。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获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善于倾听,才能捕捉到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做法。这一点,对采访者来说尤为重要。
   三、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把握住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是采访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记者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做好如下处理:
  1、出发前,先要研究对方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年龄、职业、习惯等,大致估一估对方的性格、脾气该属哪一类。这往往可能成为谈话的一个重要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表示亲近进而产生初步的信任。
  2、交谈中,记者的态度要不卑不亢,谦虚、庄重。见了名人、领导、外宾,不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见普通百姓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3、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遇到对方精神紧张时,要设法缓和气氛,聊聊闲话;遇有难言之处,要巧妙引导。
  四、现场采访的编辑技巧
  现场采访的编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考虑内容的选择,哪些内容与主题相符,哪些不符;其次还要考虑语句的连贯,哪句与哪句相连比较合适;再次,还要考虑剪接点的掌握,在哪儿剪,怎么接。我们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在内容上,要选择与解说词不重复的有特色的语言
  在一条电视新闻中编辑现场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被采访者的特殊身份,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扩大信息量如果被采访者所讲的内容解说词中已经包括,那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否则会起到相反效果。
  2、在保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有编辑经验的人都知道,现场采访是很占时间的。谈话人的语速稍慢一些、他的口头禅、句子之间的停顿,都会使采访显得拖沓、冗长、索然无味。所以在编辑现场采访时一定要干净利落,遇到间歇、停顿、重复就要剪掉,有一句或半句题外话也要剪掉,这样才能保证采访主题突出、详略得当。当然,剪去几个字或几句话以后,语气仍然要显得连贯顺畅,不能留下太多剪辑的痕迹,否则就会失真,失去谈话的原来面貌,无法取信于观众。
  3、被采访者的谈话可以用解说词来提炼、压缩
  编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被采访者讲的内容很重要,但表达能力太差,讲话长,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如果只把有用的内容挑选、组合起来,不仅给人东一句西一句的印象,而且频繁的切换会破坏原貌,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现场采访中对语言的锤炼也很重要,提问的语言应该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炼。语言的风格也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可以是生活化的口语,也可以是修辞、逻辑严密的规范语言,但都应符合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
  采访成功与否,可以从记者是否能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双向交流;是否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较深刻的见解来;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信息,来达到采访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呢?
  1、深入采访 提炼主题
  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登堂入室”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应该能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提炼主题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
  2、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分析选题,确定要点,然后再搜集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情况。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更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为此,我们就必须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分析,针对性地提炼出一些现场提问的问题。同时,为了符合媒体的特点,还必须将这些专业性强的提问,变得通俗化、形象化。这样现场采访就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提问,而且也能点燃群众的激情。
  3、采访前要先进行适当的交流,引发对方的倾诉欲
  在采访现场,记者首先要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尽快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尽量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使之交流自然,避免尴尬。所以采访前进行适当的交流非常重要,关键是把握好时间,点到为止。
  4、采访提问要机动灵活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还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同样,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现场采访没有一定格式,关键在于记者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内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环境,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或用正问法、或用设问法、或用反问法、或用潜问法、或用追问法,但问题要问得明确、具体、简洁、要问到点子上。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思维活跃,多提具体的问题,并善于把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化整为零,通过若干个小问题反映出一个中心问题,使现场采访更深入。
  记者的职业活动特点就是采访,而采访,就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称职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就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就要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真实有价值的素材,写出称心如意的好文章。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练就一门过硬的现场采访基本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是一名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现场采访时,不要做一个让人讨厌的人,要做一个会倾听的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提问,有了好的落点,现场采访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淮北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