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党报创新理论宣传路径探析

2011-12-29巫业林丰贤胜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思潮急需社会权威话语说明和厘清。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网络成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媒体凭借信息海量、交流互动自由等独特的传播优势,为公民构筑了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然而网络在大众传播中的双面性,更要求地方党报通过理论宣传击退谣言、引导舆论,有效地传播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本文试以《合肥日报》理论版为例,通过对其面临的传媒新形势进行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城市党报创新理论宣传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党报 《合肥日报》理论版 公共空间 理论大众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的加快,大量隐藏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显,这些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网络等传播途径被放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作为地方党报,如何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以服务科学发展,这是地方党报理论版建设面临的课题。诞生于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的《合肥日报》,创刊两年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理论版建设,大力创新理论宣传形式,做好“聚焦决策,服务人心”的大文章,践行“三贴近”,推进理论大众化,在探索新型城市党报的理论宣传方面收获了一定经验。
  一、城市党报理论宣传面临的新形势
  笔者认为,目前党报理论宣传面临的形势主要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媒体挑战日益增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通讯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微博客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强烈,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面临的新媒体挑战尤为迫切。
  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网上“公民记者”的涌现,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从传播的过程看,网络在引发舆论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网民往往是通过对相同话题的关注或者对事件持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态度而自发凝聚起来的,所以这些成千上万孤立的人会组成一个群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这个群体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情绪。它们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身的感情和态度都转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努力形成一种集体的心理,它们成为一种组织化的群体。①但也因为这种群体的集合,很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②尤其是当网络的匿名性和控制的松散性造成信息真实性缺失的时候,非常容易造成网民的行为失范或者被误导。这个时候,具有权威性的党报在澄清真相,宣传引导方面的作用就得以彰显。
  综上所述,党报理论宣传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当下党报的理论宣传带来了机遇。主流媒体的党报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更有效地传播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服务科学发展。
  2、报业竞争助推改革创新
  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晚报、都市报、专业报快速壮大,报业市场党报“一统江湖”的格局成为历史,报业竞争日益激烈。而随着竞争的加剧,近年来,国内报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都市类媒体的主流化和地方党报的“市场化”。前者以《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为代表,后者以城市党报为主,以《广州日报》为龙头。
  都市报的主流化主要表现为,告别初创时期以社会新闻、民生服务信息主打的办报思路,转而加强政经新闻、深度报道、评论等方面。目的在于争取高端的主流受众,改变过去休闲、消遣性的新闻消费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增强对舆论的干预水平。
  而地方党报的“市场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是在不改变“政治家办报”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读者需求,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模式,增强受众互动,以应对新媒体、都市类媒体的挑战,防止被市场边缘化。
  《合肥日报》创刊于2009年11月8日。应势而生的《合肥日报》惟有坚持走新型城市党报之路:立足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优势,力求在深度报道、经济报道、理论评论、报网互动等方面形成特色。
  理论版是党报的灵魂,办好理论版,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党报的品位。在当前新媒体的影响下,平面媒体的新闻已开始转向深度报道、深度宣传。从目前的媒体发展态势方面来说,党报理论版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可以在新闻的延伸以及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上发挥优势。有鉴于此,《合肥日报》理论版坚持改革创新,在“聚焦决策”、“服务人心”上大做文章,推进理论大众化。
  二、城市党报创新理论宣传路径探析
  1、聚焦决策,提升理论引导力
  党报是党和政府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在致力于马克思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索的同时,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理论宣传和舆论准备。笔者认为,理论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的光芒,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避免纸上谈兵,脱离群众,才能避免假大空。
  《合肥日报》理论版坚持结合合肥特色与合肥实际,在选题上聚焦决策、服务决策,对合肥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和重要的发展经验及时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总结。《合肥日报》理论版文章大都是思想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报理论版的舆论引导力和决策参考作用。从思想性出发为决策出台提供科学的理论氛围;从学术性出发对正在出台的政策进行学术上的科学论证和学术支持;同时针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政策进行阐释和解读,对其进行细化和深化,服务和指导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对《合肥日报》理论版一年多以来的重大选题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编辑方针体现明显。例如,针对全市轰轰烈烈开展的效能革命,推出《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针对新农村建设,推出专家调研报告《三位合肥新农民的成长启示》。在合肥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期间,理论版推出“四体会”专题,就大众体育与城市文化、竞技体育转向大众体育等热点话题展开理论研讨,等等。为了保证理论版的质量和水准,《合肥日报》理论版排除各种干扰,践行一条用稿原则:原则上不刊登领导干部一般工作性讲话。这一原则的严格执行,避免了口号式的空洞宣传,防止客里空现象出现。
  与此同时,针对当地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理论版不仅邀请相关专家、政研部门进行解读,还特邀相关决策部门的“一把手”撰写理论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如针对合肥“工业立市”战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战略、十二五规划邀请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经济决策部门的负责人为理论版撰稿,如《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若干思考》、《合肥“十二五”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合肥“工业立市”战略的经验和骑士》等文章刊发后,社会反响较好。
  2、借用“外脑”,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
  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③哈贝马斯归纳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第一:参与成员的平等性、第二:讨论议题的开放性、第三:参与成员的广泛性④。
  作为权威大众媒介,报纸媒介尤其是报纸媒介的理论版也应当成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家之言和一种立场的呈现,更应该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下百花齐放。在进行理论的阐述和宣传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的现实需要出发,理论只有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思想上精神上的困惑才能让受众信服和接收,发挥较好的宣传效果。
  
  《合肥日报》理论版积极借用“外脑”,发挥其党报的资源优势,发扬我党“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创新办报模式,借用“外脑”,提高办报水平。报社联合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和市社科联三家单位携手打造理论版。《合肥日报》还被合肥市委宣传部全力打造成合肥市社科理论战线上的一个重要品牌,让《合肥日报》理论版作为全市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论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形式,列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年度计划。全力将《合肥日报》理论版打造成合肥市社科理论战线上的一个重要品牌,让《合肥日报》理论版成为党的理论宣传阵地和思想交流园地。
   同时,理论版坚持旗帜鲜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渐成为全市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在党报上开展理论宣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党报的权威性。时常刊登一些省市专家学者的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体会文章,阐释和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3、服务人心,凝聚社会共识促和谐
  面对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和利益阶层分化、组合,党报必须创新理论宣传形式,回答人民群众重大利益关切。一方面,理论宣传应把脉社会心理,疏导社会不良情绪。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仇富、焦虑等不良社会心理和负面情绪,约请相关专家把脉社会现象,高扬公平正义,引导社会情绪良性发展。同时,在形式上摆脱传统理论版给读者距离感的印象,创新办报形式,方便读者阅读。通过开设多种版面栏目,让文章长短有致,体裁多样。既有“学习论坛”、“政策解读”类的决策参考性文章,也有“思想漫谈”、“学术随笔”类有感而发、针砭时事的短文章。既有对大家、知名学者的访谈文章,也有与读者互动的政策问答。同时,在版面上多用留白,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方便读者阅读。在创新理论宣传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养。
  在这方面,《合肥日报》理论版主要围绕“服务人心”做好文章,凝聚社会各方共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舆论保证。关注社会热点,回答人民群众重大利益关切。针对“合肥精神”大讨论、社会管理创新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理论版及时组织相关理论文章和专题,在讨论中,为读者解疑释惑,回答群众的利益关切。
  
  参考文献
  ①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③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④哈贝马斯,曹卫东 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94
  ⑤http://baike.baidu.com/view/
  1225407.htm
  (作者:合肥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