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变“土” 报道出“彩”
2011-12-29何雪峰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 基层 文风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在头版或重要版面开设了相关栏目,本人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
新闻记者走基层,应该到最广阔的天地增长见识,到最艰苦的地方锤炼作风,向最基层的群众学改文风。如何在走基层中改好文风,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身子沉得深,才能看得真
翻开新闻史,那些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新闻名篇,无不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范长江20多岁时就踏上西部,真实记录当地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写下影响深远的《中国的西北角》;斯诺历尽艰辛,深入延安,写下《红星照耀中国》;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两上红旗渠,他笔下的人物如焦裕禄、吴吉昌等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今天更应发扬光大。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具备指导性、前瞻性,记者就必须保持敏感,深入基层,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生活的主流。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带着感情,带着思考,重访了曾多次走过的地方,竟发现,这些熟悉的社区、乡镇,还有许多未曾看到的风景、未曾听到的呼声,还有很多“新闻背后的新闻”。我真切体会到,身子沉得越深,才能发现越有价值的新闻“金矿”。
午收和秋收时节,秸秆“禁烧”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关于“禁烧”的新闻报道数不胜数,但论述秸秆焚烧屡禁不绝的原因时,总是千篇一律归结为“秸秆的去处少,农民不烧没办法”。然而,我深入基层调查了解,这种观点法其实是“老皇历”了,因为近年来政府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消化秸秆渠道很多。那么,“年年禁烧年年烧”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经过对宿州市10多个乡镇的田头采访,我与基层干群、农技人员反复商讨,得出一个结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影响了机收水平和效果,加大了秸秆回收处理难度,也增加了禁烧的行政成本;与提高行政强制力禁烧相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为禁烧的上策。2011年10月下旬,我在《安徽日报》连续推出“标本兼治话禁烧”系列报道,引起各方关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约我座谈,评价这组稿件“发人之所未发”,并将稿件中的新观点、新思路收入该中心编写的《秸秆禁烧对策报告》中,希望为省委、省政府实施“禁烧”及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眼睛贴得近,才能看得新
很多记者感叹新闻竞争激烈,独家新闻难寻,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独家新闻,只缺少发现的眼睛。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故事源自群众。只有贴得近,才能感受时代的脉搏,发现经济社会生活中最新的苗头,才能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最关心和最期盼的,也才能找到宣传党的政策与反映群众心声的最佳结合点,这样采写出的报道才能深入人心,给人以启迪。
今年“三秋”时节,我省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首次推广土地深松技术,然而,面对农村根深蒂固的传统耕作习惯,转变农业耕作方式会不会遇到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我走访了宿州市众多村庄,惊喜地发现,由于对这一政策期盼已久,农民们很快就自觉接受了新技术,并抓紧运用于当年的秋耕生产之中。我的脑中迅速形成了一个主题思想:一项新政策,只要以群众利益为先,就能在群众心头“生根”。主题一明确,一篇现场新闻特写《农民“松”地 政府贴钱》和评论《群众利益为先 政策才能“生根”》一挥而就,均刊发于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第一时间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传递了农民“喜松田”的信号。和其他媒体单纯进行新政策发布、解读不同的是,我的报道和评论展示了新政策的效果,突出了“群众利益为先”的大主题,成为一则受到好评的独家新闻。
只有贴得近,才能把握住国情、省情、市情、民情,找准新闻报道的最佳落点和独家视点。2011年8月下旬的一场强降雨让宿州市埇桥区发生严重涝灾,我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泥泞实地采访,不仅发回了当地抢险排涝的动态稿件,也捕捉了这样的信息:该地区长期为缺水所困,可遇到集中降水,又为水患所苦,这种“旱涝急转”现象折射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破解的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采写出《如何走出“非旱即涝”怪圈》一稿,提出了皖北缺水地区“汛时蓄水旱时用”的重要课题,引起广泛关注。
以群众为友,为基层服务
一些记者往往苦于和被采访对象难沟通,尤其是采访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群众时,总感觉不到像采访部门和单位那样顺手。这就需要记者先与被采访对象交朋友。而与基层的同志交朋友也是一门学问。我在采访中体会到,基层群众最欢迎没有架子、吃苦耐劳的记者。把身段真正放下来,把心真正沉下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问群众所思所想,和群众同喜同忧,群众才会把你当朋友,心才能越拉越近,话才能越聊越深。
因为有机栽培,园里的葡萄不洗也能吃;懂得科学剪枝掐花,一根枝条结多少粒葡萄也能“听指挥”……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种葡萄经”“卖葡萄经”是座谈会上听不到的,然而,当我和萧县的一对果农夫妇一起进园里采摘葡萄,体验他们的辛苦与欢乐,则在轻松的交流中获得了这些可贵的素材。凌晨三点,红着眼圈、淋着细雨,和果农一起深夜赶路卖葡萄,这样的亲身经历永远也不会忘怀。采访结束,一篇短、新、实的《吴老汉雨夜赶早市》的新闻特写快速成篇,几乎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淌。
记者与群众交朋友,还要真心为基层多服务,实现新闻互动。时下,许多新闻媒体要求记者建立自己的基层实践联系点,让记者到火热的一线采访锻炼。记者不要小看了这个联系点,它是联系记者与基层的纽带,是记者服务基层的最好平台,也是党和人民群众间的桥梁。
宿州市埇桥区是我的基层联系点。今年宿州旱情最严峻的时期,我与埇桥区的党员抗旱服务队一道,帮助农民搬运水泵、浇灌机,扛水管浇灌田地。我带着真情采写的现场新闻《“干部贴身服务,群众抗旱得劲”》等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秋种时节,当我看到这个区部分村庄因土壤保水性差,水利基础设施不足,造成秋种出现“水荒”影响小麦出苗后,采写出《农时不等人 村民急用水》一稿,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发出呼吁,很快,宿州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便积极行动,共同解决了该村用水难问题。
媒体在群众眼中主流不主流,就看你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真正关心群众,从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写报道,把新闻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主流媒体的“权威、公信力”才能得到体现和认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深入人心。
拜群众为师,学群众语言
穆青曾对年轻记者意味深长地说:“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那么丰富的智慧,那么生动的语言,你们几辈子学也学不完。”
群众是最出色的语言大师,他们的语言最原汁原味、生动活泼、富有感情,一些朴素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当老师,把基层当课堂,记者才能捕捉到精彩的话语、难忘的瞬间,才能激发思维的灵感,创造出花样翻新的报道形式,有助于从源头改变文风。
农网改造是一个老题材,采访中,我起初苦于没有很好的切入点,然而,2011年9月,当我来到泗县草沟镇杨台村,听村民说了一句“俺们再也不会吃夹生饭了”,顿时豁然开朗,并就此深入采访,原来,这个村长期电压偏低,电饭锅蒸出来的全是夹生饭,经过农网改造升级,村民们再也不用吃夹生饭了,原先买回家从未拆封的家用电器也纷纷拿出来使用。村民随口一句话也成为我稿件中的大标题。
在好人好事的报道中,直接引用群众语言更为重要,一句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群众语言胜过百句刻意拔高的语言。
驻扎在萧县大蔡庄村山头的两座部队哨所长年吃水困难,该村蔡香连老汉风雨无阻30年义务为子弟兵拉水上山。在陪着老汉送水时,我就用心记下了一串串形象生动的话,并运用于报道中。例如,说到山路难走,老汉说:“老伴在前面牵牛鼻子,我在后面拼命推板车、抽鞭子,牛腿弓得像射箭一样,人畜都浑身大汗。……牛滑到小桥下,摔个四脚朝天,一车水洒了大半车。”谈到谁接拥军“接力棒”问题,老汉说:“有一天俺老得走不动山路了,但俺家的拥军情可不能断,这辆拥军的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停。”群众清新朴实的语言最有感染力,最能说明问题,有些话语无需雕琢,只需忠实记录就能成为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
走基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深入一线采撷真知真情,沉到基层体验民生苦乐,俯下身子接受群众召唤,是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永不止息的追求。
(作者:安徽日报社主任编辑)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