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绽放精彩
2011-12-29刘建新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因噎废食”,冷落了与朗读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没有个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的书声中失去许多东西。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而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语文课上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我们说,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因为默读的速度是由学生自己控制,这就有利于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以反复读,加以体味,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再说,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u8pwK7HWeXn4x6BzD6L5YVGEmUDbA5jMF0Nu8YmGDoA=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谈资”。
二、适度才有效
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的“满堂灌”和用烦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由此可见,朗读固然重要,然而默读同样也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现今语文教学的失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琅琅的书声。不必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文,单是那些写景、状物的选文,就需要我们去纵情朗读。但是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没有潜心的默读,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朗读能有悟有得吗?因此,朗读前的默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力求读中增效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课堂上“读”与“阅”要达到适时适度,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到位。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二是方法到位。笔者以为至少要提醒学生注意三点:(1)仔细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验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宁静的时空,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共同打造语文教学的“静”界,从而使更多的精彩在静思默想中绽放!
(迁安市马兰庄镇后裴庄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