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2011-12-29汪宴生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去年学校让我带二年级的语文,经过对暑假作业的检查,我发现整体水平特别差,心里非常着急,一问校长才知道这个班在年度统考中排最后一名。怎么办呢?难道放弃吗?不,不能,孩子们还这么小,我如果放弃,还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我的良知和倔强告诉我,我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扭转乾坤。我开始寻找原因,孩子们除了基础差外,学习习惯特别差。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决定放慢教学进度,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习惯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道兴趣与习惯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是不会去理会学习结果的,更难形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兴趣能使学习事半功倍。记得二年级的第一课是《识字一》,主要是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和识字。上课之前我带领学生去田野里寻找秋天,学生们兴致勃勃。回来后,我让他们画下自己眼里的秋天,然后说一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从各个感官感受到了秋天,更重要的是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放射出的惊奇、快乐的光芒。除了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外,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不可过分严厉,应当和蔼可亲,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还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帮助。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教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
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必要条件,试问:当一个孩子都不知道学习什么、怎样去学,怎么形成习惯呢?当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需要教师长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时,导入新课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谁?为什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当讨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时,学生们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他们有的说喜欢小柳树的美丽,有的说喜欢枣树的谦虚,还有的同学用前面学到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来揭示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其次,教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和自信去主动地学习。
最后,及时地反馈和评价也十分必要。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与不足。特别注意的是应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三、建立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机制
学生是最淳朴、最公正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手拉手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以好帮差,还可以让他们互相监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四、教师要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学校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擅长朗读的,他的学生也擅长朗读;教师写字工整的,学生的作业也很工整。所以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
五、及时与家长沟通
有许多顽皮的学生在学校还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但一回到家,就禁不住电视、游戏的诱惑,马虎了事。加上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事务繁重,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这一学期,我和家长沟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定期家长会和家访来进行。这样,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更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以上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年的年度统考中,我们班的排名由最后一名一跃为前几名,这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
(太湖县小池镇沙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