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011-12-29孙艳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热爱、尊重、赏识,是爱心教育三部和谐的乐章,它奏响了整个教育空间美的旋律,它使教育的服务功能散发出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光芒。满怀爱心的教育,常使我想到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问题,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我认为只有“一日为师,终身为友”,方能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要做学生的朋友,这首先需要教师向学生奉献爱心。因为小学生具有明显的附属内驱力,即需要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关爱,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去年我刚接五年级的一个新班,并当班主任。当我发现班内有因经济困难想中途辍学的学生时,我就尽力帮助他们。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们交书费,购买本子、笔和课外书籍,并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他们摆脱经济上的困扰,安下心来学习时,我不仅感到快慰,似乎还觉得有一种反推力,敦促自己一定要把学生放在心上,为教育他们不惜呕心沥血。
  热爱学生是育人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品质。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以及钟爱儿童少年的真挚感情糅合在一起,倾注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没有爱,就不会去了解;而不真切地了解学生,也就难以向他们施以真挚和浓厚的爱。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尊重孩子,就是意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许许多多在成长的生命。课堂上,我乐于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和感情,善于鼓励学生,给孩子多一些愉悦的心理享受。我甘当一名小学生,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位老人(扫路人)内心世界的认识,用课文中的人物熏陶感染学生,我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这位老人不累,理由是:九百多个石级,一天只扫一个来回,怎么能说累呢?有的学生认为这位老人很累,理由是:天游峰那么险,石级这么陡,老人年龄又那么大,一天之中,扫上去又扫下来,怎么能说不累呢?从学生们的认识分歧当中,我认为他们认识分歧的焦点是对生活的认识问题,亦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模糊问题。为此,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让他们思想认识在辩论会中提高,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课余时间,我也乐于和学生们一起活动。喜欢打球的,就和他们一起打球;喜欢下棋的,我就同他们对弈;喜欢歌舞的,我就亲自创作节目,同他们一起排练、演出;喜欢看课外书籍的,我就把最有价值的书送给他们看。
  与学生终身为友,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高度责任感,有超越师生间年龄差异的意识,能始终与少年儿童保持心灵上的呼应。首先要对学生真诚相待,师生间始终能保持心理上的相容。其次是对学生表露的情感,不管是令人不满意的,还是令人不快的,都愿意接纳,从不刺伤学生。再次是换位思考,就是从学生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这种移情性理解回馈给学生,学生会感到老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也就乐意向老师吐露真情实感。
  教师只要与学生喜乐共享,忧喜与共,就能获得学生的信赖。这种信赖会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威信和魅力。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的学生很多都已踏入了工作岗位,他们时常给我寄信或电话问候,总是把我当成姐姐看待。我也时常把毕业踏入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或妹妹看待,经常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在事业上要不断取得成功。同时,我还经常写信给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将来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爱心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又是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的情感体验。爱,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融洽,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有了爱心的教育,把学生当成永远的知心朋友,我们便能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教育氛围,搭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使一切学生都得到发展。只有以生为友、同乐共愁,才能使教育所蕴涵的热爱、尊重、赏识充满人文精神的光彩,才能为创建“和谐社会”铺平坦途。
  
  (新沂市新安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