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新尝试

2011-12-29周海娥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写作内容,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并把思维能力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高,笔者以为,可结合我们的阅读教学,找准“读”与“拓展积累”的洽接点,给拓展积累“化个妆”,使拓展积累的内容“粉墨登场”,这样学生必然被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内驱力。
  关键词:感悟;感动;倾吐
  
  一、在新的形象中感悟
  教师要低年级学生积累《木兰诗》的片段:A教师没有作任何交代在黑板上抄下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让学生不断地诵读;B教师则在教学《木兰从军》这一课时,结合文中“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花木兰说服了全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句子,让学生边看书上的插图边在读熟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当学生弄懂原因后便趁热打铁说:“我们现在的课文是用这样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的,而古代的《木兰诗》是用‘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出示以上诗句)这样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请你快速记忆,看看你能否用古代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即试着背出这段话)?”
  理性反思:显然,A教师的拓展积累是叫学生不动脑筋地记诵,已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学生记住的这些语言充其量也只是符号而异,这些符号由于生吞活剥,势必在学生的头脑中如过眼烟云,怎能在心中留痕扎根呢?这样的积累意义又有多大呢?
  而B教师的拓展积累则是借助课文这个载体,找到了课文与拓展积累的洽接点(都是写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进行了积极的重建(以文化诗,实现了诗文共融),使得拓展积累的对象(《木兰诗》的片段)成了有源之水,此时,机械的文字活化了。这种集语文阅读与拓展积累于一体,把理解、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现代文强化形象感悟的记诵,势必使学生动力飞扬。
  语文积累与动物反刍有类似之处,对某一作品的理解、感悟、借鉴吸收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阅历的增长多次反复。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文化诗强化形象的感悟,不失为智慧之举。
  二、以情造势,点化心灵的感动
  现象扫描: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品读桑兰面对不幸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动的同时,尝试着和学生一起编《坚强是什么?》的小诗,教师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出示了一首与学生一起编写的相对完整的诗让学生诵读:
  坚强
  坚强是什么?
  是戴着固定套
  也不肯掉落的眼泪
  坚强是什么?
  是忍着剧痛
  仍轻轻哼唱的歌谣
  坚强是什么?
  是完成简单动作后
  大汗淋漓的劳累
  坚强
  是承受一切的微笑
  坚强
  是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
  当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强烈地感受到坚强的内涵后,教师动情地说:“桑兰之所以那么坚强,那是因为她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同学们,你们愿意来读读桑兰的心声吗?谁能把桑兰的心声背出来,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理性反思:“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教师让学生品读桑兰面对不幸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及语言的语句时,把桑兰坚强面对不幸的情感挖掘出来了。通过品读,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心中敬佩桑兰的情愫。敬佩桑兰其实就是敬佩她一种坚强的精神,那么这种坚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二度创作”——编写《坚强是什么》的小诗,在这“二度创作”中,学生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再一次获得了情感上的感动。情感是人行为的动力,此时让学生诵读自创的小诗,定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当然积累的效率想不高都难了。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做任何事,都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找准拓展积累与文本相洽接的情感因素这个支点,那么,我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拓展积累的内容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当然,这种以情造势、用情引之的拓展积累也不再是向学生枯燥灌输的过程,而是成了点化和润泽学生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灵动与飞扬的智慧舞台。
  三、化入为出,激活学生的倾吐
  现象扫描:《世界真美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叠词:黄乎乎、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教师在教学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词语(出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黄澄澄、红通通、白花花、红艳艳、绿油油、金灿灿、白茫茫、紫微微、黑乎乎、鲜红鲜红、碧绿碧绿、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瓦蓝瓦蓝等),请大家把这些词读准,读出韵味来。等学生体会完课文后,安排了这样一个习题:“小鸡要去环球旅行了,现在,它来到野外(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艳丽的景物),发出赞叹:世界多美呀! ()的,( )的,( )的……(出示上面的句式)”
  理性反思:这里的拓展积累最终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习题设计用感性的语言描绘引入学生的生活情境,沟通学生已有体验,为学生内心积累提供了开放灵活的运用环境。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激活词汇、运用词汇的同时,将头脑中储存的词汇创造性地加以重新构建,形成整体,从而增强了词汇积累的“有效性”。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依托文本进行一些词汇的拓展积累外,还应设计一些强化实践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将“已知道的”投入周转,强化积累的输入与输出,有效激活词汇“内存”,让学生的词汇积累价值产生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拓展积累的内容才会魅力四射,拓展积累的过程才会有一种羚羊挂角、大雪无痕的玄味。
  
  (乐清市虹桥镇十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