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改的一点体会与反思
2011-12-29高慧艳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型的强烈要求,同时也体会到新课改教学实践与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激烈碰撞。本文从笔者的实际工作出发,尝试探索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如何处理课改与高考关系等。
关键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一、问题的提出
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的结构,突出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体系未改变的情况下,相当多的教师不去注重教材的变化,不钻研在教法、学法上的调整,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自身观念转型是落实新课改关键的环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本;强调‘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但所有这些目标都需要教师去渐进地实施。对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和教师而言,新课改都会有一定的不适应,学生被教师约束惯了,有了自由不知道该干啥,教师如果放弃教学专制地位,又担心高考指标无法完成。因此课改的关键在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型,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创新尝试,这样才能将课程改革逐步推开。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责任,积极进行课改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适应教学改革的步伐,从而跟上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深入挖掘教材,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将以往的以高考为核心的辅导班式的教学,逐渐转化为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根据新教材知识编排顺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通过阅读,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再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对于习惯了教师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师生来说,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有目的放权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渐进的转化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以及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逐渐实现的。根据我的体会,创设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当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上都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总是要以教材的“关键点”为中心,认真设定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也许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也许分析一个现实生活的应用实例,也许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全采纳学生的分析结果等,最终的目标就是最后总结归纳至教材的“关键点”。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环境中充分体会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3. 辩证地对待素质教育和高考的要求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但目前的高考的指标仍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学水平的标准,一个要分一个要能,所以在这样一个教育变革的转折关键时刻,我们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研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努力实现既要分又要能。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