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2011-12-29孟秀香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新课改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能力。新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和灵活性。即每一节都是以设疑激趣开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并在能力形成中巩固、发展兴趣。新教材还强调,激趣的方法、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的使用都要注意机动灵活,合理取舍,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新教材正是牢牢抓住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头总是精心设计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热情,培养了各种能力。善于使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疑激趣的方法除使用书本上现成的以外,教师也可在其启发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以达到贴近学生、更好地激发求知欲。
一、实验现象激趣法
如讲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时,做这样的实验:一个盛满水的水槽,抽出底部的活塞,水流出时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为什么?又如,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柱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二、 使用诗词歌赋作为引导
如讲到水循环时可使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是真的不回来吗?若不是,是怎样回来的?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最后只看见船帆?
三、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和生趣,在教学中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讲到大陆性气候时,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再如讲锋面雨时可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说明。
四、歌曲的借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讲到季风时,可以用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可以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这样,就可以把季风引出来。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有新思路、新方法。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地理教学中注入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大胆地取舍教材,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唐山市丰南区大佟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