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
2011-12-29郭学森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的模块考试试卷中,都突出了诗歌阅读鉴赏的重要性,特别是新教材中选取了相当数量的历代优秀诗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
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鳞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抓住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解读诗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探究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逐步提高学生赏鉴诗歌的水平。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因而,意象也就成了我们对诗歌审美评价的依据。
文学作品中,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都有民族文化心理中积淀的特定意蕴,比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杨柳(垂柳、柳枝、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例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例如陆游的《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芙蓉又称为“荷”“莲”。(1)取荷的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2)孟郊的“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3)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例如李白的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丁香指愁思或情结。例如牛峤的《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例如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的《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骆宾王的《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还有雍陶的《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鸿、雁、青鸟、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首诗或词中很少是单一的意象,往往是由一组意象构成的。我们要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就要设法寻找到这样一组意象,这组意象不仅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而且还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写的是秋日别情,通过一组意象表达离情别绪。上片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等一连串意象不仅烘托出“都门帐饮无绪”的悲苦凄凉气氛,更表现出了离人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下片用“岸柳”“晓风”“残月”等一组意象表达了词人想象中的别后离愁,把漂泊游子的缠绵哀怨写得微妙之极,脍炙人口。我们在解读这些意象时,要注意它们已不是孤立单薄的个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辐射开去,形成一个密集的意象群,便于诗人多角度、立体地表现主观情绪、情感和客观事象,增强诗歌的内涵。
元代诗人马致远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小令共五句,只用寥寥几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令人感伤的秋郊黄昏旅行图。小令的前三句每句均用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艺术境界,可谓组合精巧,浑然天成,毫无堆砌的痕迹。诸多意象的相互配合,共同渲染出一种萧瑟苍凉的艺术氛围。全曲由景及人,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充溢着悲秋怀乡的游子“秋思”,从而向我们揭示出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奔波流离、浪迹天涯的愁苦情怀。
无论是意象分类还是其特点,与其说这是破译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不如说它是一种积累的悟得。因为任何一个意象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我们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
新课改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好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让学生从阅读教材中的经典诗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自如地走进诗歌的王国,品读诗歌的美妙。
(韩城市西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