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1-12-29曲良哲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每个学生只要在他的知识层面上有所发现、有所变革,就是创新。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兴趣,引导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势。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其想法中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积极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的因素。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举出一些例子,揭示一些现象,引而不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总结规律,然后再作必要的补充。
二、注重质疑释疑,激发创新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思维往往始于疑问。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善于归纳疑点,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自主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个“不代替”:(1)凡是由于学生粗枝大叶造成质疑或释疑中的失误,不代替学生纠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2)凡是经过讨论而一时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不代替学生裁决,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3)凡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能修正认知的偏差,不代替学生去分析原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4)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能得出规律的认识或体会,不代替学生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新习惯。
三、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可有效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全身心参与活动,注意力特别集中,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如:一年级的分类、统计、比高矮、看大小、认识方向、量身高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活动;在教除法时,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来理解“分的每一份同样多”,体会什么是平均分,让他们在分桔子、分糖块、分面包、分矿泉水等过程中逐步体会除法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可巩固已学知识,拓展课本要求,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
四、注重开放教学,锻炼创新技能
凡是答案不一或者条件不完备,或者有多种不同解法的数学问题,称之为数学开放题。数学开放题无论是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或者是策略开放型、综合开放型,都是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是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的切入口。像这类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思路去理解,不但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在思考解题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去同中求异、异中去佳,全盘地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渗透优化思想,锻炼创新技能。通过反复训练,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即使在有一定条件局限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
(唐河县张店镇孙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