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中学生谈友谊

2011-12-29何方平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中学生进入少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渴求友谊。友谊是心灵的需要,是精神的食粮。友谊还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真正的友谊,会促使我们进步,虚伪的朋友,会使我们误入歧途。结交朋友,获取友谊,我们要有所选择,应该做到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损友。
  关键词:中学生;友谊;教育
  
  我们中学生进入青少年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开始逐步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不太愿意与父母、老师敞开心扉,更愿意向自己的同龄伙伴、亲密朋友倾诉心事。中学生特别渴求友谊,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友谊是我们心灵的需要,是我们精神的食粮。人除了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友情就是一种精神需要。离开了朋友,失去了友谊,人就会感到孤独。培根有一句名言:“失去朋友如同失去生命。”我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春秋时期还有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佳话。友谊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像一道彩虹,演绎着我们的生活;像一泓清泉,润泽着我们的生命;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旅途;像一座火炉,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友谊还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莎士比亚说过:“有很多良友,胜于很多财富。”事实确实如此。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朋友会给予我们很多。当我们苦恼时,给予我们温暖;当我们迷茫时,给予我们指点迷津;当我们遭受挫折时,给予我们信心、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失败时,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当我们胜利时,告诫我们冷静;当我们成功时,朋友与我们分享喜悦和快乐。这些精神上的鼓励、鞭策,远远胜过于任何财富的给予。三国时期的刘备,因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使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著名将领都归顺到他的名下,为他献策出力,最终使他建立了蜀汉,独统一方。历史证明,友谊是任何财富都无可比拟的。
  真挚的友谊,可以帮助我们进步,促进我们健康成长,推动我们学习及事业上的成功。虚伪的朋友,会使我们误入岐途,沾染恶习,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中学生,社会阅历浅,涉世不深,看问题不透彻,辨别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可能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也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因此,我们要谨慎地选择朋友。古往今来,有人因友得福,有人因友惹祸。结织朋友,获得友谊,我们应该做到: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远离损友。
  1. 善交益友
  所谓“益友”,是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益于自己进步的朋友。真正的友谊是真挚的、健康的和高尚的。这种友谊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1842年第一次见面,此后的40年里,他们互相支持,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有一段时间,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常挂念恩格斯的病情,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而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安心致力于理论研究,总在经济上无私地资助贫困的马克思。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历史上的友谊的典范。
  2. 乐交诤友
  “诤友”就是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错误、缺点和不足,批评帮助我们的朋友。陈毅元帅有句名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朋友是我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我们的人,能有朋友及时地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并帮助我们改正,实在是人生中的幸事。如果朋友之间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一件好事,它是一种不真实、不坦诚、缺乏内心交流、虚假伪装的友情表现。这种友情是不会牢固的,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要记住培根说的话:“最能得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3. 远离损友
  “损友”,就是指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好人交朋友,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影响;与坏人交朋友,则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侵蚀。中学生要远离损友,就要会识别损友,不与损友交往。这要注意一是不与没有志向、不思进取的人交朋友。孔子说得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理想、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成为好朋友的。我国古代管宁与华歆的割席之交,就是最好的一例:管宁与华歆在屋里读书,有王公贵戚乘着华丽马车从门口经过,管宁不为所动,华歆扔下书本出门观看,非常羡慕,管宁看到华歆的这种表现,拿刀将两人坐的席子割为两半。因此,我们中学生只有选择有理想、有志向的人交往,才能心心相印,思想、语言和行动才能和谐,才能共同进步。二是不与哥们儿义气式的人交朋友。有这样一个案例:王某14岁,家境贫寒,辍学在社会上游荡。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某结识了家境富裕但厌学的张某。张某很“同情”他的处境,出钱替他租了一间房子,并经常给王某钱。王某把张某视为“恩人”,张某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次,张某把偷来的摩托车放在他那里,他同意了。后来,东窗事发,张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够朋友”,把作业给同学抄,考试传递纸条;也有些学生为了“够义气”,结伙打架,入室偷盗……可以说,就是这种只讲“友情”,不讲是非的哥们儿式朋友,助长了坏思想、坏行为的产生,结果害人害己,毁掉前程。
  以上事例说明,中学生在进入青少年时期,要注意选择益友,并要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似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
   册)[M].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