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011-12-29何志胜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摘要:教师也是社会的人,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遇到挫折的时候。许多教师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反映出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以及怎样去进行维护。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配合。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和工作情况,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和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其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社会和学校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解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特点。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肯定,可以化消极的工作态度为积极的工作态度,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并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可以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弹性地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姿多彩。这样充实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可提高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诸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才能与他人携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4.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还免不了会陷入烦恼和忧愁的包围中。这时,如果教师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才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平衡,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克服困难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进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
6. 保持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应付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7.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当教师承受职业压力时,身心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
8. 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导致产生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起,直至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帮助教师减少或消除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每位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人士面前的新课题。
(通渭县第三铺教育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