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011-12-29郭秀娟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一、教师“导”,学生“悟”,双管齐下培养能力
导与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两方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学生当然须学,而尤宜致力于悟。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习惯。平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对值得探究的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并勇于和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有一定难度、同时又是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问题,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自由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自由讨论、激烈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同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着眼群体智慧,“因势导思”,以引起新的创意,达到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神奇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注意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过老师,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充实学生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思维都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都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断加工、改造的过程。如果人的头脑里没有丰富的感知材料,要凭空进行思维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思维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占有足够的感知材料。一方面,要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和积极扩大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加阅读的信息量,扩展知识的范畴,开阔思维的视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体验、去研究思考,掌握事物规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就可以使思维的领域变得广阔无边,使思维在原有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受较少的限制,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提供充分的条件。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劲,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使得平时胆小以及不善言语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知识体系,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和知识基础,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之与创造性的形式和活动相联系,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训练,从而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由此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唐山市丰南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