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要巧用信息技术
2011-12-29兰会凤
成才之路 2011年3期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一、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二、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九年级代数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能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
三、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
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地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
四、化烦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九年级代数《频率分布》一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烦琐又费时。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同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这样,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唐山市丰南区成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