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多元与现实主义精神
2011-12-29贺筱筠
综艺报 2011年20期
中国电影自推行产业化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以“内容为王”的电影创意领域,却出现严重脱离现实、题材趋同、类型单一、趣味低俗的疲态。10月19日上午,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在合肥高速开元国际大酒店拉开帷幕。本届论坛首次将视角延伸到创作领域,从创作角度多方面关注电影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势和症结。
电影专家、学者和市场一线的专业人士等60余人出席了论坛开幕式。论坛活动共计两天,除19日上午的开幕式和22日晚的闭幕式外,分别在19日下午、21日上午和下午举行三次圆桌会议,分别以“‘创意合肥’——编剧创意论坛”“现实主义精神的升级与革新”和“创意多元与当下中国电影”为议题。会议期间,与会者从历史沿革、美学流变、产业结合、专案研究等多种角度,对“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康健民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时下,国内电影创作暴露出文化创意匮乏、现实主义精神缺失等问题。迎合低级趣味、过度追求娱乐化、急功近利、票房至上等问题,让我国电影创作的思想价值、文化意义、审美功能堪忧。这些均让电影创作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只有将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结合才能让让电影创意多元扎根“现实”的土壤,使我国电影题材、类型更加繁多,呈现手段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样;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影创作紧紧地把握住现实主义这根红线,坚持正确的电影创作思路、电影审美思维和电影价值观念,使电影具有理想的文化意义、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满足广大电影观众的欣赏需求,并进一步提升广大观众的审美水准,促进我国电影创作和观影消费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电影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电影产业的升级。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中国电影产业产值从2002年不足10亿元,到2010年首度突破100亿元,8年来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超过35%。但进入“后百亿时代”后,却出现了罕见的“产业综合症”:电影产业与文化割裂而呈现单边性的膨胀。当下电影市场严重失序,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金本位”的定势,“吸金”的思维竟代替了人文自律以及艺术创新与智慧,现实主义精神悄然间被逐出了银幕。
在市场“狂欢”的背后,在“泛娱乐化”鼓噪的潮水里,文化的自律性竟遭到割裂与肢解。当下的电影市场陷落于一种“自在的存在”而不是“自为的存在”,只能被认定是一种粗放型的电影市场。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美学传统。若要把现实主义“植入”到中国电影的创作理念之中,必须符合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能够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消减中国电影的竞争力;第二,要能够契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悖逆于这些价值观。
现实主义精神在终极意义上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在历史的维度上它应当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一致,即便是表现阴云密布的黑暗年代,也会让漫天的阴霾里透出世纪的曙光;在艺术的维度上它应当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自然美学翕然相通,使艺术作品在“发阡浓于简古,寄致味于淡薄”的审美意境中得到升华;在社会的维度上它应当与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系列新电影相互接壤,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把握的基础上,赋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理想主义的光辉。
石川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尽管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美学特征和创作走势,但在市场的商业生态下,它们不得不共同面对“风格化”与“类型化”的博弈。
第一,当下现实主义电影普遍具有一种日常性、下层性特征,它们关注的对象大多都是生活在你我身边某个角落的草根贫民,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各种世俗生活场景。第二,在这些影片中,纪实风格与类型手法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交融。像《人在途》,大量调用类型化手法,采用类型化叙事,使影片的现实表达、现实关注获得了更广泛的展示空间。第三,现实主义绝不不止于形式,它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态度。第四,现实主义在风格、类型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既可以表现为《钢的琴》的讽刺与荒诞,也可以表现为《碧罗雪山》的原生态。第五,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现实的局限和矛盾?对这类问题的反复思考,是一个秉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电影工作者永远无法回避的使命。
张延纪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影视策划部文学编辑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所谓的“商业化操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形态,现实主义被一些自以为已经掌握商业电影“秘诀”的从业者们轻率地贴上了“非商业元素”的标签,在电影创作中被逐渐边缘化、庸俗化、扭曲化。
但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情怀比创作方法更重要。当前在我们电影创作中出现了现实主义贫弱和缺失的现象,在成熟、合理的电影创作格局中,应该是多种风格样式共存的,现实主义也只占一席之地而不是霸主。现实主义与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并不矛盾,相反,如果得到合理运用,它恰恰可以成为商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助力。我们要学会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克服“思想贫乏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克服“创意枯竭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克服“细节虚假症”。
范志忠浙江大学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不同阶段的中国电影,其“现实”内涵各有侧重,并据此揭示出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轨迹:现实主义的教化精神,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多元化发展时期。
对现实主义创作而言,当前中国电影商业大片的流行,固然严重挤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生态,暴露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危机。但这种危机,恰恰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实主义创作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对政府部门红头文件的依赖,挣脱主观目的性和社会功利性的羁绊,以人为本,真正面向现实生活的个体生命,尊重日常生活的真实规律和心灵的真实法则,进而以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昭示现实主义精神的永恒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