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讲“情感”
2011-12-29周云龙
综艺报 2011年20期
这样的题材单独“拎”出来做情感访谈节目是勉强的,但一旦植入或嫁接到综艺节目之中,便衍生了一种神奇的叠加力量,有了震撼的视听效果。
一天,年轻的同事蓝,兴冲冲从外面取回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只摄像头。大家有些好奇:身怀六甲的孕妇,买这个玩意干吗?
蓝说,给妈妈买的。这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有人故意逗她:你老妈⋯⋯黄昏恋?玩起视频聊天了?
蓝哈哈一乐,赶紧解释说,因为自己怀孕,老公在外企工作特别忙,她父母便从老家赶来省城专门陪护,可是,小外甥闹闹跳出来表示抗议,姥姥来到小姨那边,他们便难得见上一面,只能电话里听她的声音了⋯⋯
做姥姥的,其实更想孩子,左右为难的蓝突发奇想,要大姐回家立即给电脑装上摄像头,自己也主动上网邮购了摄像头。自此,闹闹和姥姥便开始频频在网上“约会”了。
闹闹的故事,听得我有些“手痒”。如果借用电视手段,将这个温情故事搬到演播室里,做成一档情感访谈节目,同时安排姥姥与闹闹在演播现场来一次视频聊天,是不是会蛮有趣蛮感人的?但是,惯常的经验又提示我,以现在流行的情感访谈节目形态去考量,这个题材没有太大价值,它缺少波折,只是家长里短的片段而已;它体量不够,当下的情感节目都是30分钟至60分钟的长度,而“闹闹姥姥视频聊”的题材,做大做活,10分钟足矣。
作为电视圈中人,不禁反思一个问题,非得用一成不变的叙事结构甚至时间长度,去讲述不同人物、不同情节的故事吗?形式感是重要的,是节目的个性体现,是节目的识别标志,但如果因为形式感而抛弃了太多鲜活的内容,那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那天看东方卫视的“达人春晚”,再次见到喜欢模仿田震唱歌的许娜和她的丈夫——这对“鸭脖夫妻”上了《中国达人秀》之后,在上海正式开了一家鸭脖子店,告别了路边摊贩那种游击队的生活。因为忙着生意,许娜春节都没有时间回北京老家看望3岁的女儿,“达人春晚”的编导便赶到北京拍摄了一段女儿奶声奶气唱歌的镜头,女儿一字一顿唱完后,还说了一句“妈妈,我想你”⋯⋯许娜一边看着一边流泪,最后她拿出一塑料袋零钱,那是当天的营业收入,想作为压岁钱,请评委嘉宾倪萍当面转交给她的女儿。
不用说,这样的题材同样平淡无奇,单独“拎”出来做一档情感访谈节目是勉强的,因为它情节上没有递进,结构上也没有悬念,但是请注意,这个故事一旦植入或嫁接到综艺节目之中,便衍生了一种神奇的叠加力量,有了震撼的视听效果。“鸭脖夫妻”平平静静的讲述,不仅凸显了达人春晚的主题,更成就了收视的一大亮点。
这是电视人的功力。
其实,生活里不缺少这样的情感故事,只是缺少敏锐的发现。一位中医文化专家说过,人这一辈子受的困扰中,70%是情的问题,30%是事的问题——哪一个问题里会没有故事呢?
其实,情感节目不缺少忠实观众,只是缺少鲜活的形态。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电视人不妨换个新的方式说,说点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