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标”与“缘分”
2011-12-29徐江
综艺报 2011年20期
对于文艺来讲,没有比丧失自己的评判标准,没头苍蝇似的跟在别的标准后面跑,更加悲惨和凄凉的事情。
看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报导,觉得媒体和娱记对艺人的谄媚挺让人不舒服。比如说出任评委的范冰冰是“史上最漂亮的女评委”。虽然里面也有为国争光的情绪在里边,但写稿和编稿的人才关注过几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说不定连《老井》和《脸对脸,背靠背》得过奖的事都不知道,还“史上”呢!
相比之下,倒是常年面对媒体的艺人更淡定。比方范冰冰,在回答会否去好莱坞拍片的话题时,提到了“缘分”。的确,从周润发、巩俐,到章子怡、成龙,内地女星和香港男星这两类杰出人士,登上好莱坞银幕之路,可谓一部血泪史。美国的投资,什么前提下才会让一张中国脸,出现在大银幕的主要位置?这恐怕是非常讲究的。华语媒体大炒特炒的《尖峰时刻》里,成龙不过是男二号。因为黑人的脸,在今天已经是美国影视的主流脸,而华人暂时还不是。支撑这一选择的现实依据,当然同样无可辩驳,在美国,黑人电影观众的数量,肯定比整个北美华人观众的数量多得多。
同样道理,当年周润发和朱迪﹒福斯特,共同翻拍尤伯连纳的《国王和我》,片名最后生生成了《安娜和国王》——两个演员谁更大牌受捧,谁的脸更寄托着发行方的厚望,一看可知。以周润发的银幕控制力,恐怕在美国电影里演个华裔总统都不成问题,但是谁会让你去演?除非一个前提,好莱坞彻底破产了,几大公司都指望着华语地区的票房,而且花的还都是从中国借来的钱!要是那样都不用周润发了,葛优或者张涵予、陈建斌的脸出现在白宫,都不算什么新鲜事。斯琴高娃说不定都能演女国务卿。我说的是资本的力量,跟意淫无关。
所以当大小娱记面对范冰冰这样的一线明星,提出“去好莱坞”的问题,不只对艺人所从事的领域,表现出了一种轻浮;而且对明星的生活本身,也体现出极大的无知。明星不仅仅是一张脸、一副形体、一身演技,还是一个团队。接不接一个戏,这里面有双方档期和对剧情、戏份儿、当事人票房号召力的理解问题,也有着对对方背后市场的饥渴问题。谈不上好坏和对错,只有合适与否。从这个角度说,今天范冰冰们身后的团队,应该比当初周润发、巩俐和成龙的团队要现实得多。
不现实的反而是质素越来越离谱的娱记和媒体,每天为了避免开天窗,强力地往版面上填充似是而非的、内地自制的美式或者港式、韩式标准。比如把鸡同鸭讲的奥斯卡电影节跟欧洲三大影展搁到一起并列,比如每年还老按着1990年代形成习惯,弄个格莱美颁奖礼专版,比如宣布周星驰是最好的喜剧演员,比如永远堆一堆看起来差不多、但每隔半年就换掉一茬的“韩国红星”的名字……
对于文艺来讲,没有比丧失自己的评判标准,没头苍蝇似的跟在别的标准后面跑,更加悲惨和凄凉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沦落到这么贫穷的境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