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聪明
2011-12-29胡里
综艺报 2011年20期
如果不是发生了家暴事件,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
距离李阳妻子KIM在微博上控诉自己遭受家庭暴力一事已经整整两个月。这两个月中,公众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对这一家暴事件有了彻头彻尾的了解,各种调侃的段子、对联汹涌而来,这与当事人李阳的配合不无关系。
家暴事件发生后,KIM仅接受了央视一套《看见》等少数几家媒体的采访,李阳则是疯狂接受各种采访,并不时抛出触犯公众道德底线的语录:“我跟她在一起是为了做家庭教育的实验”“生命也是一个实验品”“伴侣是最亲密也是最丑恶的关系”“我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小事,停止我的培训”“大家需要我上电视”......
让人震惊的还不是这些膨胀的言论,而是李阳在阐述这些价值观时的冷静,他似乎已经预知到公众最希望听到的解释是什么,太清楚媒体采访他最想得到的“亮点”是什么,似乎更明白这样疯狂表态后会给自己造成的“正面”影响——持续多日的头版头条,许久没有的高关注度,或许还有因此带来的对其“疯狂”事业的关注。
“我要做家暴的代言人,出书......”李阳频频出镜的目的终于从他自己嘴里说了出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又扮演了何种角色?
把电视屏幕当成自己的个人秀场,抓住一切机会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热爱丢脸”的李阳丝毫没有把家暴看成是不可外扬的“家丑”,反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家暴事件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从此大家对家暴问题不必遮遮掩掩,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一次挑战,吸引眼球的同时或许还能挽救“疯狂英语”日渐衰落的局面......总之是于己于社会都有益。
这两天打开电视,还有电视台在采访李阳,甚至有个别主持人在采访时完全没能把控局面,李阳轻而易举主导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向,还有的节目在家暴事件介绍完毕后,转而把视线集中到了李阳“忙碌”的一天,告诉观众李阳如何为事业奔走,殚精竭虑......
把小事放大是媒体最擅长的事儿,李阳家暴事件发生后,对于那些热衷于捕捉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的媒体,不知道应该说他们是在进行更深度的报道呢,还是在推波助澜消费李阳的那些调调儿。没准儿在电视台陶醉高收视的同时,当事人也在那儿边回放边偷着乐呢,反正现在自己“到哪里都有横幅欢迎,疯狂英语也没受影响”“投资方认为这是件好事,是公司再次起步的一个信号,迈向更高的台阶”......
新闻向来都讲究捕捉热点、客观报道,但是新闻界前辈也告诫我们,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样的文化能得到弘扬,什么样的行为要得到遏制,也是一个媒体应该有的担当。
观众没有那么傻,炒作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在此之前,郎咸平采访郭美美被诟病不就是一个例证么。所以,还想拿李阳说事的媒体,还是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