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最后的战斗

2011-12-29师安

综艺报 2011年20期


  陈勋奇是香港电影人中出名的多面手,编剧、导演、演员、制片、武指均有涉猎,最为人称道的还属配乐,20多岁时已成为邵氏公司独当一面的作曲和配乐师。或许因在邵氏片场浸淫许久的缘故,时隔多年当他再执导筒,这部《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看起来奇异地像是一部拍摄于21世纪的“邵氏”电影。
  “邵氏”之于香港电影的贡献自不待言,然其之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被“嘉禾”产业模式打败,被“新浪潮”美学风潮替代,说到底还是电影风格的老派与落伍。尽管近年随着大批邵氏电影被修复和影碟化使之再度受到欢迎,甚有《打擂台》这样直接标榜致敬性的作品获得金像奖的封赏,但终究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一种独特的“迷影”情结在作祟。在这种情结的指使下,影片情节的强硬编排、情绪的粗枝大叶、表演的夸张还有制作的粗陋统统可以被原谅。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的故事主体乃至若干细节与邵氏出品的《十四女英豪》并无大的区别,但时过境迁,电影的潮流今非昔比,它是否仍能被接受或许要打上问号。要知道,观众花七八十大洋在影院里欣赏一部主流商业大片,与一个人在家里看影碟或网络下载的邵氏老电影,期待和心态全然不同。况且,即便与40年前的旧作相较,《杨门女将》也少了那份时代独有的单纯明朗之气,多了几许驳杂算计的念头,这些算计乍看去像是近年古装大片一再被市场验证的“标准配置”,譬如人海战术、宏大外景、装饰重于实用的铠甲、显摆不顾露怯的特效,甚至于两军对垒必有箭雨攻城,雷人台词和穿越语汇层出不穷。
  香港电影人呈现出他们超强的适应和模仿能力,但“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本色实则难改。从上半年的《关云长》《倩女幽魂》,暑期档的《武侠》,再到国庆档的《白蛇传说》《画壁》,或者票房远远低于预期,或者遭遇口碑危机,观众的厌倦心态已经暴露无遗。眼看着内地导演主导的影片接二连三地攀上5亿、6亿、7亿元的票房高位,《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对观众口味拿捏得游刃有余,《金陵十三钗》《白鹿原》这样题材和类型新鲜、内地文化意味鲜明的大片一个个蓄势待发、备受瞩目,而香港影人主导的大片超过2亿已属寥寥,观众期待也大不如前。这说明港式主导风格遭遇瓶颈,题材开发能力与技术风格手法都已跟不上内地观众的变化,一直以来被高速发展的市场数据所掩盖的文化隔阂愈发浮出水面。
  香港电影人的“活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与内地文化融通,市场风向的转变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儿,市场的冰冷面孔势必将这一曾经引领市场风骚数年的华语大片主导类型逼至某种求新求变的境遇中。《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不幸成为这一态势的最新注脚,至于接下来即将在贺岁档登场的《鸿门宴》和《龙门飞甲》能否在这貌似行到水穷之处,坐看云起、峰回路转,尚待市场检验。《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的海报上那句醒目的标语“这是杨家最后的战斗”,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