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发展 整合资源 构建多元联动的课程体系

2011-12-29滕亚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史家小学分校成立于2003年2月,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由北门仓小学、培红小学、东直门小学合并而成,是东城区最年轻的一所小学。经历了7年的发展,学校已从当时70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在39个教学班,1500余名学生。
  学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史家分校从三所普通学校合并,到产生优质教育效应,经历了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学校课程建设“四部曲”是史家分校破茧化蝶的突破口,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轨迹。第一部:2003年9月,学校开设了专研课、博物课、电影课等校本课程。第二部:2005年9月开始试行“小走班”。将开设的国际象棋、乒乓球、形体等校本课,同年级课表每三个班或四个班联排,学生开始有了自主选择的课程。第三部:2008年9月开始正式实行“大走班”。即每周一下午,一至五年级学生全员选修,学校提供5类60余门课程,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分单、双周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
  “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的课程观。这个价值观以什么为载体呢?我们的思考是以文化为载体,尤其是以地域文化为重要载体。我们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东城区的定位是“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处在这个交汇点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对中国、对北京有更多了解,要让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们能博古通今。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整合资源,构建多元联动开放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主题”的方式带动三级课程多学科间的融通联动,并开设综合性课程、研究性学习,从而产生1×N,甚至乘方的效应。
  “走班”课程让学生根据需求“点菜”
  我校率先在全市实行“大走班”——校本课程选修制。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成了真正的“点菜者”。现已开设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学科类、综合类共5类60余门课程。校本“大走班”课程实行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满足学生需求,保留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同时增设具有传统文化的茶艺课、古筝、琵琶、葫芦丝、中医药文化等课,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轮滑课、动漫、跆拳道、健美、JA——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等新的课程。
  课程设置体现发展性、多元性。包括学科种类多元性(艺术、科技、体育、信息、学科、综合等类);同一学科内的多元性(英语阅览欣赏、迪士尼英语、英语儿童电影欣赏、攀登英语、卡通英语123、英语童话剧、色拉英语);学习内容层次的多元性(茶艺、葫芦丝、琵琶、跆拳道等课都分别设有入门班和提高班);选择方式多元性——借鉴高中模块选修的方法,将课程的选修进行了模块自选与模块评价制,既让学生选修喜欢的课程(发展个性),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将学生的“人生规划”课题融入到课程建设中的一个举措。关于模块评价制的操作、“人生规划”课题的融入,我们还在进一步试验与探索中。
  联动课程让学生学会立体思维
  以“主题联动”为手段,借助“课程统整”,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学会“统整知识”,从而达到教师团队融合,课程内容间融合,知识体系融合,在学习中学会高效、立体的学习思想。
  学科联动,多育互动。对不同学科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整合,既拓展学习的内容,又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能力提高的统一。如在对“孔庙文化”的专题研究中,我们从孔庙蕴含的艺术、自然、人文等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把课堂搬到国子监,整合了德育课《对“礼”的研究之尊师礼仪》、科学课《孔庙里的古树》、美术课《北京孔庙的古建筑》、书法课《十三经碑林》、音乐课《祭孔礼乐》、研究性学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究》等。这个主题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了东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学习的影响力拓展到社会,作为中国的孩子与“国学文化”的这次亲密接触,使孩子们对古老的文化有了一些认知,增强了他们的综合学习力。
  家、校联动整合。引导家长融入学校教育,并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支持,这是家、校联动整合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我们有许多家长是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报社是我们地域内文化单位资源,于是我们开发了“小记者”课程,我校有一报、一刊、一台、一网,我们把这些也纳入课程。将报社“大记者”请过来给学生授课,与中青报的知名主编、记者对话,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得的课程资源,现在的校刊编辑除一名老师外,其余的都是学生。
  与地域文化资源的联动。把地域文化资源与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联动,形成课程资源,构建特色课程。如我们进行的“北京的‘仓’的研究”。我校地处海运仓、北门仓、南新仓地区。为什么我们周围有这么多以“仓”命名的地名?这儿古时候是做什么的?海运仓——难道以前这个地方有水吗?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使学生们的疑问得以解决。我们还进行了“海运仓变迁与寻根”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并推广开展了北京的胡同、小吃、游戏等与北京有关的研究。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开发构建的课程。
  “三级课程联动”,使得课程资源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转化;在内容上,学习方式上,学习效果上都产生了联动的效果,各级课程之间起到了明确而充分的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在联动中淡化学科界限,淡化课型界限,淡化教学时空界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学校的课堂,而是正在打通学校、家庭、社会间的隔阂,形成立体、互动的社会化大课程概念。在这种整合、联动的过程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得到提升,多科联动式的备课方式开始多了,老师们的关注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更多的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更是乐于参与,感受其中乐趣。
  课程是平实的、最接近学生、最具生命力的。在课程的建设与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课程,形成了凸显学校特色的艺术、体育、科技、学科、综合等60余门适合学生需要、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而且形成体系。学校还出版了《校本选修课程模块指南》一书。两年多的实践,涉及相关教师近百余人次,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课程建设。教师的意识和思想在不断地转变,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学校先后获得市、区首批“校本课程先进校”称号。
  一所年轻的学校需要不断建设,不断积淀,以期释放出一股强大、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力。我们力求今后的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未来,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增添更多的闪光点。我们会永远遵循“在路上”的精神,去探索、去尝试、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