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深化课改 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011-12-29尚金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在过去的3年中,学校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思路是:从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到重点推进课堂教学,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坚持让学生成长,让教师受益,坚持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带课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抓学习、促研究,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
我校立项或参与多项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以及北京市、东城区规划课题,举行了丰富多样的校本培训,促成教师观念转变,把课程标准阐述的理想课程在教师教学实践中转变为现实课程。
关注教师 聚焦课堂
课改伊始,我校明确了“聚焦课堂推进课改,围绕课堂培养教师”的工作思路。上半年,抓住区基本功大赛的契机,学校制定了初赛的规则,提出了评比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本着“一人参赛,全组参与”的原则,从选题、备课、试讲到评课和反思,发挥集体力量,共同研讨、合作交流。同时举行“区级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不仅骨干教师们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其他教师也抱着学习的态度,积极地参加听课与研讨,做到先听课,后说课,再评课。教师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或困惑与大家交流,真正达到了取长补短、示范引领的效果。下半学年,学校相继开展了35岁以下高一、高二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高三青年教师一、二模质量分析公开课展示活动。活动中,青年教师们与本学科其他教师一起备课,并通过公开课及课后的反思,促进了教研组建设和各层面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深入教研 推动课改
1.加强教研制度,狠抓备课环节
2009年9月,高中三个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为了推广课改经验,我们采取了年级联动和学科联动的备课方式,即同学科三个年级集体备课,对本学科必修、选修课程的设置、实施、测评中的做法进行总结和交流,达成共识,结合高考考纲,修改完善;史、地、政三个学科一起备课,每次一个学科主讲,以考纲为纲,以课标为本,以高三复习带动高一、高二教学,达到了学科融通,优势互补的目的。
2.强化科研支撑,促进专业成长
学校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的宏观发展,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对教学中的问题“小题大做”,以教研组为单位参与课题研究。数学组参加的课题《新课程下高中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研究》获得教育部课题成果一等奖,全组参与编写了新课程下的高三复习讲义;物理组跟随北师大教授和博士生一起进行教学研究,定期进行课题总结交流会。他们还参加国家级课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探究教学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教研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教师形成了扎实、严谨、自觉、合作的学习文化。
3.搭建学区平台,扩大课改成果
2009-2010学年,我校成为安定门、交道口学区轮职主席校。我们联合学区内一中、二十一中、二十二中举行了高二年级政治、英语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我们邀请到研修中心主任、英语及政治学科的教研员听课指导。四所学校的教学校长、教学主任及英语、政治教师近百人参加了此次的学区教研活动。
由于学区内四校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均存在差异,而学生基础、接受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教学密度。我们认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才是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这才是“同课异构”的精髓。在开放的环境中,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前提下,教师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取得共识。
4.教学质量监控,全面落实到人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根据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和模块考试的变化,我校采取了六维监控法——
第一维度:作好一个分析,即做好开学初各年级期末成绩分析,找准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到人;第二维度:反馈两个评价,即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育教学及自己学习的评价,使师生都能及时调整,使教与学和谐开展;第三维度:交流三个总结,即教师期中总结、学生期中总结,备课组期中总结,补漏查缺;第四维度:坚持四个常规,即每周课堂日志、备课组三定四统一、互相听课评课、师徒结对;第五维度:规范分析要求,即要求备课组具体分析各分数段学生情况,本年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做好下阶段具体的工作方案;第六维度:坚持听课制度,即全体行政干部从开学第一周面向三个年级教师集中听课,教学干部、教研组长不定期走进课堂,有目标、有重点地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交流学习。
5.校本选修课程,提供发展空间
新课程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本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资源状况、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为基础,贯彻与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已有的特色及创立新特色为目的,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发资源,实施校本课程计划,追求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学校课程管理以及课程建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推出精品课程,引进国际化课程,倡导静心学习、潜心研究、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五中教师文化,营造和谐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师生的全人格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