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五”东城教育创新品牌

2011-12-29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学区化管理
  为减小校际间差异,东城区进行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学区化管理与校区化建设应运而生。学区化管理即按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和行政区划,将北片10个街道划分为五大学区,学区内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的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大对普通校的扶持力度,实现了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了包括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在内的东城区重点学科实验室,供学区内学校共同使用,提高了硬件资源及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益。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学区内、联盟校间跨校流动,使更多的孩子在名师的培养下健康成长。学区化管理使教育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东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校际联盟
  2007年,东城区制订了《东城区深化学区化管理,实施学校联盟建设工作方案》,通过强弱联盟、成立联盟校合作委员会,建立运行机制,统筹教育研讨、软硬件互补、教师交流培训、学生互动等,实现相互促进、组团发展、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目前,五个学区12所学校成为联盟学校,实现了“学校深度联盟”试点工作覆盖各学区的目标。两年多来,各联盟校间教育合作深入、广泛。例如,和平里学区的171中学与177中学9个学科实现集体备课常态化;安定门交道口学区的五中分校与国子监中学共组织38次跨校活动,包括跨校教研、骨干互访、跨校听课;府学胡同小学与方家胡同小学组织了不同形式学科联盟教学研讨会,在科学学科教学研讨中,各出20名学生混合编班上课;史家小学17名市区级骨干与七条小学18名青年教师结成17对师徒,将交流、备课、听课日常化。
  ●蓝天工程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5年,东城区启动了政府创意、科研引领、整体实施、学生受益的“蓝天工程”,开设了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让学生从封闭的小校园走向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了全新的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蓝天工程”启动至今,已有250万人次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社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作经验介绍,被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2007北京市十大教育新闻奖和北京市首届德育成果奖”。北京市总结推广“蓝天工程”的实践经验,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
  ●蓝天博览课
  “蓝天工程”博览课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应用于地方课程,它以“实践、体验、收益”理念为指导,把 “蓝天工程”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及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纲目设计,引领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依据目标要求,进行较为深度的实践学习,经过每年课时、课程内容的积累,每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应有的课程设计体系。2007年初,“蓝天博览课”以课题实验的方式进行推进,首批选择54家资源单位作为课程资源基地,设计了162节课例;学校同步开发100余家课程资源基地,设计了304节课例。在实验中,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师资配备、课时安排、课程评价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12月至2009年底,这些阶段性成果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推广。到2010年,300家重点资源单位、100家课程资源基地、54家“蓝天工程”博览课课程基地,为全区各中小学校相继开设“蓝天工程”博览课提供了规范、精品的资源平台。
  ●学习e网通
  “学习e网通”是在提升东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基础上,集教师研修、学生学习、家校沟通、市民互动、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全时空平台,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搭建一个民主、平等、公平的信息沟通渠道,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市民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研究、开发、交流、应用的多功能平台,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重点内容包括:建设东城区数字校园群、建设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建设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建设多元家校沟通网络。
  ●干部教师跨校交流
  为了给人力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推动东城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2009年6月,公布《东城区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实施意见》,开展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各校中层以上干部3学年内至少完成1人为期1学期的学区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互派1人,完成为期1学期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每学年大约有30名干部实现跨校交流。教师跨校交流根据学校需求,各校3学年内完成15%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学区内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深度联盟校的优质校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每学年完成单向不少于1人、为期1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全职交流教师根据接收学校需求,承担授课、助教或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现在,每学年有40余名教师实现跨校交流。
  ●课程视导员制度
  为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完善区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学校课程和教学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人才,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2009年启动年级课程视导员制度。首先在全区高中三个年级实施视导员制度。视导员制度规定,视导员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由相关业务科室推荐,从区内各中小学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人员中遴选。视导员代表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监督和指导相关年级的课程和教学等工作;协调和检查相关年级的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工作;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视导员要向区委教工委、区教委汇报相关年级课程和教学情况。
  ●“一体两翼”职业教育运行模式
  东城区职业教育以“精品、高端、特色”为目标,以集团化管理聚集教育资源,整体规划专业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举的“一体两翼”运行模式,形成了职业教育整体品牌效应。“一体”——集团化管理,指区域内职业学校,以自愿和互惠互利为原则,实现设备、师资、实训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吸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加,组建成具有集聚优势和发展活力的集团,有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形成了集中管理、统筹规划、相互融通、分散运作的集团化管理模式。“两翼”——其中一翼是学历教育,另一翼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与部门、行业合作的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集团化管理,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举的办学机制,使东城职业教育形成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服务为宗旨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小幼一体化衔接”办学模式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出现各方面的不适应,为了帮助孩子缩短过渡期,尽快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东城区开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课题研究。东城区教委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打破以往单向衔接模式,在前期调研、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小幼一体化衔接”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依照一级一类幼儿园标准改造小学办学设施,开发衔接教育课程,将幼儿园的大班附设于小学校内。在这里,儿童接受的是正规的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教育,同时可以直观感受和体验小学生活,进而提高入学适应能力,实现幼儿园向小学学段的自然过渡。这一尝试还有效地缓解了目前幼儿园入园难的压力。这个项目近期被确立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子项目之一。
  ●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委教工委、区教委围绕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积极推进“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引导全区各中小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借助“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不断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提炼升华学校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突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办学特色,如北京二中的“空气养人”、广渠门中学和北京宏志中学的“宏志教育”、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府学小学的“国学教育”、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等。目前,全区64所小学中,窗口校、特色校54所,占小学总数的84%。在东城区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小学生已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