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充满生活的元素
2011-12-29刘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编者按:教师应牢牢把握儿童社会生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本文作者以“关注社会”为主题,自2001年至今,在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依据研究性学习的5项原则,通过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效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环节逐步推进课程,创办学生专刊《童眼看世界》,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空间。
我校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因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生活实际,教材中的许多话题来源于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学生们感兴趣、想研究、愿交流、望分享,但每周短短的两节课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社会生活研究的渴望。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自2001年始,我在3—6年级中以“关注社会”为主题,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以“关注社会”为主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研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讲授四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单元中的《献出爱心,延续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宝贵的,我结合了2009年在抗击“甲流”过程中,白衣战士忘我救人的事迹,社会各界众志成城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感悟到人类的生命在受到威胁时,社会各界为了挽救生命、延续生命作出的贡献。
由于创设的情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很快选取了自己的研究主题——
有的学生说:“在抗击‘甲流’期间,医务工作者的贡献最大,我要以《白衣天使——英勇的人》为研究主题,歌颂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甲流’期间的先进事迹。”
有的学生说:“小学生可以从自我保护做起,为抗击‘甲流’作贡献,我们可以找一找《抗击“甲流”的小秘诀》,把它们整理出来,发给各班的同学,并向身边更多的人进行宣传。”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作品”。
在讲授六年级上册《腾飞的祖国》单元中《日益富强的祖国》时,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从建国至今,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结合当时社会中正在进行的“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以“30年,变化在身边”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照片等多种形式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按照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分类整理,综合分析后,感悟出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有的学生在以“我和妈妈比生活”为主题的研究中写出——
比出行:妈妈小的时候,是姥爷用自行车带她上学,家里出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现在,自行车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私家车。
比用具:妈妈小的时候,上学总背着一个绿色的军用书包,一直背到初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妈妈只用了一个铅笔盒。每逢期末,妈妈都把没用完的作业本的空白页撕下来再订成一个本接着用。我们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上学用的文具精美。电脑、MP5、点读机……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让我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学生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后得出了结论:和妈妈比较,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祖国的富强与变化在学生与家长的生活对比中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组或全班充分交流。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这些书面材料包括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撰写的评说。如结合五年级上册《社会呼唤诚信》制定的“三鹿奶粉再报食品新警报”小调研;结合六年级上册《文明素养面面观》制定的“城市牛皮癣”小调研……教师将这些作品进行编辑整理,收录在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生专刊《童眼看世界》中。
学生将这些研究的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汇报,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形成敢于申辩的勇气和善于思辨的技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过程性评价和对话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它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动机、过程、效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的全面评价。
如结合六年级上册《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有的学生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事迹进行了研究,撰写了“大块头有大勇气”的评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对学生研究主题的选择、题目的制定、研究的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评价。
研究主题的选择:你的研究能够抓住奥运会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进行评说,通过中国女举重选手唐功红夺冠的事迹,说明中国成为了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体育强国。
题目的制定:“大块头有大勇气”这个题目非常新颖,吸引人,和研究的内容相吻合。唐功红是女子举重选手,用“大块头”形容不为过。新颖的题目是本文的亮点。
研究的内容:能够围绕研究主题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收集资料,并能围绕主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综合整理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奥运健儿的精神就更好了。
2.对话性评价
对话性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进行的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心理建构过程,即多元主体对话的过程。这种协商式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分为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如有的学生围绕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开展了“伸出援助之手,汶川依旧美丽”的主题研究,表达交流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即自己对研究进行整体的概括评价和局部的逻辑分析,明确自己研究了什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成功之处?学生在自评时说:“5·12汶川地震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大灾无情人有情,我们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研究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世界是怎样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我们从自力更生、共度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球援助、重建家园几个方面收集了资料。我们的研究是全面的、系统的。”学生自评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研究再次进行评价,使对话性评价更加深入,富有针对性。
研究性学习成果
我以“关注社会”为核心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整整10年。经过10年的实践,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了品德与社会课,这说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教材中的话题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分享与交流,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从2001年开展研究性学习至今,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美伊战争”、“聚焦奥运”、“神七飞天”、“朝鲜核问题”、“索马里海盗”、“三鹿奶粉事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的距离,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10年时间里,收录学生研究成果的学生专刊《童眼看世界》已经出版了16期,学生的文字作品相继在《北京少年报》和《现代教育报——小学生专刊》中发表。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水平有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还不是十分到位,但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感受体验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出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