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规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吴良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迁移现象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合理、适度的迁移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正确认识化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有效促进正迁移,对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化学迁移的内涵与分类
  
  化学学习中的迁移是指在化学学科领域中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迁移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学习了盐酸的内容后接着学习硫酸的知识,学生会普遍感觉轻松,主要是由于这两种物质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同的性质,也就是学生将盐酸的知识迁移到了硫酸中。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有相似又不尽相同的情境下,由学生认知引起混淆而产生。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卤族各元素之间性质的相似性;但由于其电子层数不一样,因此其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2.按迁移的内容,可将迁移分为认知迁移、技能迁移和态度迁移
  认知迁移。认知迁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缩减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概念、原理、规则及方法、态度,通过认识的重组,形成一些适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新的规则或策略。前者可以看作是“理解性”的应用,后者则是“综合性”的应用。
  一般“理解性应用”可以通过图式或概括化来实现。例如,学生形成的卤族化合物知识的图式可以应用于氧族元素和氮族元素的学习,碱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图式可以应用于碱土金属元素的学习等。
  “综合性应用”的例子也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实验设计以及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等,都是通过知识的重组来解决的,往往先通过对复杂问题中概念的辨析和条件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向,并“检索”得到有关的原理、公式和其他辅助知识,为快速而准确地求出问题的最终结果做好准备,该“检索”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技能迁移。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条件的概括在智力技能的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时,应当考虑该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溶性、对空气的比重、能否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等)。学习者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的行动是由于气体具备了某个条件才产生出来的,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选择行动。
  动作技能的迁移在化学学习中屡见不鲜。一个动作技能往往是由若干下属动作技能组成的,如分馏其实就是多次的蒸馏,有机化学实验中多数实验都包含仪器的清洗和干燥、振荡和搅拌、回流、萃取等基本的动作技能。如果先前的简单动作已经学会了,并且已经达到熟练的程度,那么将这些简单动作重新组合、连贯,就可以完成迁移,促进新的、完整的动作技能的形成。
  态度的迁移。化学教育领域的态度包括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与兴趣;学生对化学教师的态度和感情;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而确立的时空观念、量的守恒观念、宏观和微观的思考方式,以及完成实验所需的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等。
  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迁移。化学学习的兴趣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水平:直觉的兴趣、操作的兴趣、探求原因的兴趣和概括性认识的兴趣。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兴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具体措施促进学生的兴趣由化学现象向化学规律迁移,由实验动手操作向探究原因迁移。如“原电池”教学中,只讲理论知识会很枯燥,若安排一个“番茄电池”实验,让学生看到番茄能够导电,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主动思考其中的内在原理,即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兴趣迁移到理论学习中。
  
  促进化学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善于学习的学生总是能够比较好地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虽然能看懂教材,能听懂课,但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习题,有时刚做过的题目,稍微改变一下问题情境就又不会做了。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迁移能力不同,前者的迁移能力高,后者的迁移能力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1.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正迁移的前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传授知识的速度、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迁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迁移能力发展的基础
  学生概括能力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越高,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有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利用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的概括,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感知阶段、提取阶段、推广和应用阶段。
  3.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比,是培养迁移能力的基本途径
  迁移现象是否发生,首先取决于新旧知识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共同的成分越多,一种学习就越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比相似的学习情境,挖掘它们的相同成分,以创设积极的迁移氛围,继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
  4.科学地组织训练,发展强化正迁移
  解题训练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学习迁移的又一基本手段。一定量的练习对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势,达到学习的正迁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过量的机械重复、题海战术,不仅耗费学生的精力,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导致学习负迁移。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精选习题,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但在思维定势形成后,还要进一步训练,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发展、强化更具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5.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的迁移。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续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迁移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永恒主题之一。迁移规律是影响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学习经验的不断类化使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学习规律之一。加深对学习迁移规律的理解,深入挖掘学习中的迁移规律,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速其能力的形成,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