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生态文明 促进幸福发展
2011-12-29晓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期
2010年是首都基础教育丰收的一年:各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随着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关注民生、敬畏规律、规则先行、低碳发展、包容性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等词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思想。可以预计,2011年首都基础教育将注定是崭新的一年。
更加强调公平与均衡,这是首都基础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公平不是平均。关注民生,要研究如何保障最基本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更要研究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事实上,从为了给自己孩子设计、选择教育路径和培养方式考虑,没有哪个家长真的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均衡得无可比较、无法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依靠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甚至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来实现的。要从建立公平的规则入手,扎扎实实地建立起质量监控和督导评估机制,提供不同品质的教育服务。公平与均衡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的干部、教师、学生、家长都得到幸福、和谐的发展。
更加注重质量与特色,这是首都基础教育系统追求品质的表现。
教育质量是一个过程量,学生质量的增值和教育过程的增效才是真正的教育质量。对于一个区域的百姓而言,教育的质量更像是一种服务质量,“能为我家孩子提供有保障且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服务”是最现实的要求。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本校的发展空间。差异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加关注负担与效率,这是首都基础教育系统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
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源,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是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成长的负担和生命的重压。但实际上,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承受的“过重的负担”还包括他未来一生所要承受的挑战。所以,为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效益为代价,必须寻求减负增效的新途径。换言之,减负必须与增效同行。教师、校长、学生、家长,以及教材、课程标准、教辅、考试等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子,但稳定的主导因素是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有限的力量作用到教师的改变上,这是最合算的。当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成为普遍现象时,相信周末和假期的补课也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更加需要尊重与反思,这是首都基础教育系统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重视不等于尊重,敬畏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比设备设施、升学考试、职务职称等可量化的指标更重要的现代化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们用成熟的心态和文明的手法去关心教育。以延伸公共教育责任和提升基础教育品质为核心内容的首都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包容特征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虽然更加强调均衡和公平,但目的却在于承认差异,并鼓励个性和特色发展;在这种结构下,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不再出自对外国的参照和与外地的比较,而是出自对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认知,因此,它具有自我超越的、现代化的特征。
2011年,首都基础教育会加速前行。倡导生态文明,促进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加幸福地成长,将是我们新一年的追求。
我们信心百倍!■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