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夯实基础

2011-12-29刘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两大核心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接班人的重要突破点。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方向。
  “以国际视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这是中关村一小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和“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校倡导教师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会成功,强调挖掘内心向上的渴望和潜能,不断突破成长上限,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和谐提升。与此一脉相承,我们认为,“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要具有敢于与世界对话的勇气和自信,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底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要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及时应变调整的能力。
  将这一培养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快乐成长;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开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践过程中有序进行,不急躁,把每一步走稳走实,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坚持不断创新,引导教师积极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突破点,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行为,并及时总结分享同伴经验,形成团队智慧。
  基于以上认知,结合学校近几年“自主教学”研究积累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学校一方面为学生创设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交流,并成立国际部,让我们的学生与不同国籍的学生成为同桌,增加学生与其他国家同龄人沟通、交流的途径和渠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还积极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获得更多国际前沿的教育信息,促使教师拓宽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做法,为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这一目标落实到常态教育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10+30>40”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第二,改革课程结构设置,构建“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特长发展。
  第三,改革德育工作方式,构建“自主德育”框架体系,以促进学生在自主体验中的自我领悟、自我校正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赋予了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的公民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中关村一小以“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为目标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在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曾用“脚踏实地”来勉励青年人。要想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我们同样要脚踏实地,把握当下,从影响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处进行改革与实践。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各学科“自主教学”的办学实践,把“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这一目标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地落实到学校办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