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学案导学”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2011-12-29黄志民郑书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我校本着对学生的终生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校拥有几位水平优秀的教师,每个精彩的课堂都付出了老师们数不尽的辛苦与智慧。如此的教学却依旧呈现出积累阅读能力不高、字词理解能力不强、习作水平不均衡的现状,而这也是其他学校的共性问题。于是,我们就有了加深课堂教学问题的思维深度的研究。通过多次研讨及教学摸索,我们提出“学案导学”的初步想法。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确定实验班级后,学校制订了实施方案,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一学期后由四、五年级拓展到三至六年级,一、二年级则在自主识字上做探讨。
  为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首先在预习学案上下功夫。教师对每篇课文都做出预习方案。重点字词有指导,朗读段落有提示,课外资料有提供。课前预习方向更明确,学生的预习效果明显提升。“学案导学”的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加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阅读时间多了,思考的空间大了,学习进度具有了伸缩性。
  学生们可以根据学案中的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本组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共同参与整体目标的设计。不同的目标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目标的呈现,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像猜谜,学习的目的性、操作性更强了。随着对文本阅读思考的加强,学生对文本信息提取整理能力得到训练;逐步掌握自主识字、分析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提高了。
  使用“学案导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在充分估计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去接触学习内容,课堂上的“观众”少了,学生走进了自己的学习课堂。
  几年来,“学案导学”的研究在我校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历经了探索—实施—研讨—再实施—拓展—各学科的大讨论—课型展示等过程。现在学校内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学案学习旨在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践科学质量观的途径之一。
  我们已经借助“学案导学”在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我们一直提倡要变“教”师为“导”师。让课堂练就出优秀学生,而不是练就出优秀讲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课前,认真编写学案,从教材到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前期我们基本上解决了问题设计这一难关,今后研究的是在教学中凸显:导“思” 、 导“言” 、导“行” 、导“情” 设计,要求教师备教案学案更加全面地考虑课堂实施,凸显学生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的训练。力求通过学案这一媒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要变“学”生为“习”生(“习”原意为实践)。借助学案导学,使一部分学生先学会,创造条件让他们讲,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人人有事做。先让一些学生会,逐层带动,最终落实关注全体的目标。
  “学案导学”已成为我校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走进实践课堂,如何才能具有创新性的依托。我们坚信,敢想敢做才有收获。■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