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李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2010年1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借助“北京——南京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资源,与南京市鼓楼区虹桥小学共同举办了一次“以生为主,激活思维,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意在通过同课异构,了解各自课堂教学的特点,吸取所长,助推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再成长,培育高效、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呈现一纲多本的局面,教师可以依照新课程标准并借助本地区的教材来实施新课程,把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使课堂教学焕发了新彩。虹桥小学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西苑小学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了不同的课堂,本次研讨以小学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课为例。
  两种版本的教材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关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就出现了差异。虹桥小学在教授《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而西苑小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半时。从表面上看,教学目标只是多了一点内容,但是半时意味着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看,难度一下子就增大了。因为,对于只上了3个月学的学生来说,分针时针的曲线运动会感觉很困难。
  虹桥小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生活入手,沿着观察、动手、总结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扫清了学习路上的一个个障碍,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收获,对知识概念掌握较好。
  我校的教师则首先在教学引入后就让学生自己画小闹钟,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而是有选择地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果教师拿出一个小闹钟或者一个表,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因为这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闹钟的表象。但是,当让一年级学生把这种表象的东西呈现在纸上时,就会发现:想得明白的,不一定说得清楚、写得明白、画得准确。于是,表针不对的、表盘缺数的、数字方向有误的……全都被呈现了出来。但这是学生头脑中最真实的东西,更是一年级学生对头脑中钟表表象的真实反映。
  两节不同版本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的课,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凸显了南京与北京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的出发点。最终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可以这么比喻:我校的课堂是教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设置一个又一个“大坑”,先把学生全部推到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大坑”里(里面充斥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一个个坑里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知识的累积、技能的提高。最终,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台阶,走出了大坑,获取了发展;而虹桥小学的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先进行观察,然后指导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学生跑向终点的过程中,教师会告诉学生哪些地方有障碍,哪些地方有危险,并不断地教给学生跨越障碍的办法及躲避危险的经验。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有秩序地顺利到达终点。
  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也不能评价这两节课的优劣,因为一节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无法评价的,更不能用课后的测评来检验一节课带给孩子的收获到底有多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学会怀疑、学会合作、学会借助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同课异构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更是北京——南京校长高研班的办班目的。■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