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科学的快乐传递出去

2011-12-29刘景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古人有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少年,顺应“早期化”的世界趋势,我国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早规划、早下手,从娃娃抓起!
  在纵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中,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决定了中学是人的创新能量聚集的重要阶段,尤其是高中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生理发育已基本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这一时期人的心理智能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具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和较强的求知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也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自主创新。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身心条件,这时候对他们加以“雕琢”,未来他们才可能成为国家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在中学开展科技人才培育活动,不乏来自家长、教师、社会的质疑:在高考压力下,学生是否有时间?能不能坚持下来?能否真正有收获?针对这样的质疑,我想说两点:第一,高考不是终点,它只是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总结,高考分数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现在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正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生通过序列化的考察、研究、体验活动,反复的挫折、失败、成功的磨练,收获的是坚忍不拔、刻苦攻关的顽强意志,是认真负责、严谨精确的科学态度,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这些恰恰是他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几年来,科研活动、科技比赛让我校学生饱尝了科学实践、挑战权威的辛酸与甘甜,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与美好,如现高三学生李君,在2010年参加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奖项,当这个16岁男孩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科研项目,说出“做科学研究能够让人不浮躁”时,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给他带来的成熟与自信;再如2010年毕业的曹原同学,有幸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首届学员,进入北师大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重点实验室,在教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用他的话说,他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实践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即从“认识科学研究”到“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再到“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最后“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我认为,中学阶段的科技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大师,首要的目标是把科学的快乐传递出去,让全体学生从身边点滴感受科学、认识科学,从而不再对科学心存畏惧;其次的目标便是培养、选拔科技人才的后备梯队。基于上述目标,学校应该做的就是给学生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平台,营造出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践行科学教育方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通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怀疑、批判。具体做法,比如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的“以问长学”的过程;此外,在我校校本课程体系中,科技创新类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器人制作、天文观测、生物奥赛等;从2010年开始,我校还开展了“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先后聘请孙万儒、何香涛等多名科学家走进学校,与同学们零距离接触,开展了系列科普讲座;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全国科普日参观活动,开辟“精雕”科技基地,建设并开放生物实验室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建设校园科普平台。
  我们开设了科技试验班,创立了京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学院,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培养科技拔尖人才离不开好的专业教师,我校的科技教师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占了90%以上,年龄大都在35岁以下;对于我校的“拔尖人才”,首先进入学校科技实验班,进而通过多种渠道进入高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实验室,由校内外双导师针对学生特点制订完整的培养方案,并具体指导课题研究,此举为我校学有余力且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会,促进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我校作为京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学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实验室,成为我校乃至全区学生实验、参观、交流的重要基地。■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