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能智老师学习站稳讲台
2011-12-29李艳青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我通过《为师与师承——王能智教师培训实录》这本书与王能智老师结识。读罢此书使我惭愧不已,更热血沸腾,惭愧的是自己与王老师虽同为“师”,但教学理念、方法、职业理想无法相比,差距甚远;兴奋的是,王老师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对教育教学理念的诠释、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增强了我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信心,指明了我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方向。
本书第一篇“站稳讲台”的培训对象是“新教师”,帮助他们从适应教学阶段走向胜任教学阶段。 我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十载有余,读了此书仍感自己还没有“站稳讲台”,所以想重点谈谈对第一篇的感受。
讲的本事是可以训练的
我自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自我感觉语言累赘,且往往词不达意,很不自信,就更怕别人听自己的课。读了“用心练习讲的本事——王能智老师培训实录(一)”,我眼前一亮——原来,“讲的本事是可以训练的”。
“教师是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桥梁,是学生与专家之间的桥梁,是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桥梁。教师把抽象的原理演绎成生动的案例,把纷繁的自然和社会归纳成简单的原理。教师是转换器,他能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翻译成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要想让自己从“不善言辞”提升到“教学语言饱满有力”,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反复磨练。王老师介绍了有趣的训练方法:“讲故事”,即“有意识地每天在班里讲一个故事。最好讲发生在学生中间的故事”。教师讲课要清楚明白、准确易懂、生动引人,还必须下功夫“练白描、练交互、练挑战”。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知道自己与好老师的差距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了。
教学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决定这节课的成败
一节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而他们的统一取决于教师的充分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节课的成败在教师准备的过程中就早已决定了。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对此,王老师有着独到的见解:“教学的矛盾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所谓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在学生现有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挖一道沟,堆一座山,就是在他的认知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设置认识冲突,设置认识的不平衡,然后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爬大山,过大河,从他的基础出发达到你的教学目标。”
王老师说,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是针对课程标准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确定的,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时应该关注教材里的应激点——即研究教材里的最近发展区,依据最近发展区设计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有效地牵引教与学的行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设计要讲究组织策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应是经过设计的,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教学不能一览无余,要让他看着是果子,拿起来一吃才发现是辣椒,或者看着是辣椒,一吃才发现是甜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跟你走;教学要讲究“层次”,不要一步到位,要一步一步逐层揭开,最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才是“核心”。
王老师的几句话使我更明确了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方法及方向。
好课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进入琢磨状态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状态,王老师通俗地概括为“琢磨”。是啊,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琢磨状态,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进入琢磨状态。要使学生进入“琢磨”状态,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
万籁俱寂,夜阑人静,抖落一身疲惫,或坐在桌前,或靠在沙发上,或倚在床头,橘黄色的灯下,轻轻地翻动书页,仿佛在与王老师交谈,感受着王老师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着王老师对教育痴迷执著的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永不满足的创新和无私的奉献。感受的同时更有感谢,感谢他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感谢他给了我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