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出来”也成为你我的工作作风
2011-12-29李燕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为师与师承——王能智教师培训实录》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能智多年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验总结。拿到书的时候,恰逢学校开学初正在制定分层次培训教师方案,于是,我如品茶一样品味这本书,深深地感觉到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王能智老师的工作作风—— “做出来!”
初登讲台,在老校长的全力支持下,王老师利用假期跟随地质队全程实习;去农科院学习农作物田间排布;随水利局勘察地下藏水;一本一本地阅读文史哲……在做中,王老师羽翼渐丰,为日后的搏击长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入古城中学后,在两位前辈的支持下,王老师大胆整合教材,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编出10多个专题辅导资料,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出了“以导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综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就了一批批对社会有用之才。
成为教研员后,他鼓励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做出来”:新教师写教学目标,写教案,上片段课;骨干教师上研究课、诊断治疗、开展教学研究。而他自己在多年培养教师工作中,也一直坚持“做出来”:他面对面地辅导青年教师,千方百计帮助青年教师获得成功体验……在“做出来”的引导下,一名名教师迅速成长,一位位名师从中诞生。本书的作者曹彦彦就是其中之一。
书中说,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会议上,王能智老师的发言最简短,但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发言只有三个字“做出来”。可见,“做出来”是他最鲜明的工作作风。
反思自己的工作,天天也在做,但这个“做”与王老师的“做”比起来太浅薄了。作为学校的副校长,我一直重视培养教师,本学期开学初,我要求各完小要分层制定培养计划。按教学年限与年龄及青年教师自身的差异,将青年教师分成组,实施分层治理,分级培养,并下发了宏观的培养方案:
(1)入门期(新教师试用期)是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
(2)发展期(教龄1~4年)是发展性培养阶段。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地自我发展。
(3)成熟期(教龄在4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是成就性培养阶段。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获得成就方向发展。
(4)稳定期:这里主要指青年教师中的各级骨干教师。他们已经具有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重点指导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成为教坛璀璨明星。
看完《为师与师承》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制定的培养教师方案很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指导,而王能智老师的教师培训计划是翔实、严谨的:
第一步:让年轻教师站稳讲台。指导他们掌握四个技术——讲的本事、常规课设计的流程、进入琢磨状态、用实践解读《课程标准》。
第二步:引领教师走进研究。他指导教师迈进自主研究的门槛、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永恒的实验室、诊断学生的思维障碍、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炬、开发区域教育资源、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第三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拓宽学科专业本底、做技术转换器,以及一生做学生,始终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
我要感谢《为师与师承》这本书,为我校的教师培养工程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内涵。我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借鉴王老师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一份更规范、科学的培训计划会很快出炉并付诸实践的。
王能智、曹彦彦师徒二人“为师与师承”的心路历程,必将惠及更多立志从教的老师们。愿这种“做出来”也成为你我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