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2011-12-2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虽然每次都在告诫自己要用更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时候事情来了,一时半会儿想不到什么更好的方法,于是乎就摆出“强硬”的姿态,毕竟老师vs学生还是占很多优势的。
不过,对于我们班的一小部分孩子来说,即使最后老师凭借身份的优势赢得僵持,他也得让您心里留个疙瘩……
一次自习课,一个女生上课不停地玩一根细绳,最后要没收的时候,孩子把绳子揣在兜里,就是不给,我也懒得使用“暴力”,伸手在那等着,可那孩子就是得意地坐着……僵持了5分钟,她看了看我,交出绳子,事件结束……放学把她叫过来问她原因,答案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报复,最起码也得让您手酸了……”继续刨根问底之后,问到了小学开始受人欺负后那种“反抗心理”,用成年人的话说就是一种不能服软的面子问题。既然明白,事情也已经过去,就只能商量以后的事。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以后同样情况必须老师提醒一次,再犯的话,就干脆地交出“玩具”……
每个人都在谈论老师要尊重学生,但是什么是尊重?把他们当作一个同等的人来看,不要去刻意触碰其敏感的地方,尤其是在青春期时候,那所谓的“面子”。对于老师来说,尊重似乎又多了一层含义,礼貌道德等这些尊重人所必须的要素之外,还要在乎一部分孩子有些“变形”的自尊。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喜怒去改变自己对待他的方式,尊重不再单单具有普遍性,而多了不少比重的特殊性……等一等,每次都按照不同学生的“在意”与“不在意”去调整,这样会不会显得老师很没地位?
地位?当老师开始估计自己和学生位置的时候,自居心理就渐渐地产生了……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实际上,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包括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形成的非正常的自尊,往往这样的时候,比以前省心也不一定呢……
自评:细想想,当时从她的视角来看我可能有点过分了,没收之前没有警示,可能对她来说就是一种不尊重。不过当我们的“君子协定”开始实施的时候,单是上课玩东西这项倒是让我省了不少心。而我自己,也在时刻地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