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扬的艺术

2011-12-2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现在的年轻人啊……”这是我当老师之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现在的这帮孩子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小孩子的设想,他们十三四岁时所接收的各种信息绝不少于我们活了20年后所接收到的……等他们到了二十多岁时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好也罢坏也罢,只是想说明现在的孩子真的和我们那时不同了。
  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每周的教研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一个学期中几次专家的讲座也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优秀班主任也好,心理专家也好,教育权威也好,他们所有的讲座中至少有一点是都要强调的——表扬。
  从心理行为主义角度讲,表扬可以看做一种正强化,而为了获得这种正强化所产生的行为,能够保持得很好,动机也会很强烈。相反的,批评惩罚作为一种负性强化很可能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长此以往,倦怠、无助就全都冒出来了。因此,越是比较差的孩子,越是应该更多地运用表扬的方式……
  不过,话虽如此,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实践上却没那么容易,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WH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第几,而且上课从来不听讲,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惩罚,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打骂夸哄各种“招数”都经历过,对老师也存在着一种戒备,夸奖的话稍微不适当,他就会觉得你是在哄他,这种哄,对他来说是一种对待小孩的方法,把自己看成大孩子的他肯定是不会买账的……而即使这样,他也难免透露出一些孩子气,有时一些难度极低或者没有难度的“竞赛”反而会激发起他的斗志,比如在“谁先交上来默写的纸条”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竞争中,当他“取得佳绩”时,一句“WH最近一直很积极,提出表扬”能让他在那堂课甚至那一个星期,都能很积极地跟着老师走……有时“大孩子”往往像缺少“地基”一样,而“地基”反而是那些已经在这个年龄段几乎消失的“幼稚”或者说“单纯”。
  第二个例子,十三四岁的孩子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当老师表扬谁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想着向谁学习,而是去给那个人挑错……刚开始的时候我吃过不少这样的亏,发现谁表现好,当着全班表扬了一次,却好像把那个孩子送上了“批斗会”。而如果正巧赶上那个孩子比较敏感,表扬的效果可能会变成负值……
  临近期末,突然有一天发现ZZZ上课的时候不再是那么迷迷糊糊的了,下课和老师的交流变多了,也敢大胆地说出某道题不会并且向老师请教了。于是在晚自习的时候,我站在前面,盯着当时正坐在对面的ZZZ看了好久,最后还是放弃了面对全班同学的表扬。因为当时突然想到,其实他最近作业完成得又不太好了,上课时还偶尔和同学嬉笑。傍晚的时候,我往ZZZ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状态有所改进。从他妈妈愉悦的语气中,我大概会猜到ZZZ晚上会受到什么样的表扬了……任何表现差一些的孩子身上的问题都肯定不是单单一个方面的,当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改进的时候,一定还会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对于某一方面的表扬,间接可能比直接更有效果……
  自评:表扬的确是一门艺术,直到现在有时还是会批评多一些,但是就像刚才捋顺思路时发现的:孩子之所以显出“大孩子”的复杂,实际上是以前在哪里缺少了应有的“单纯”,“成熟”孩子的问题往往能用公认“幼稚”的方法去解决;有时候,对于某一方面的表扬,间接比直接更有效,联系家长,父母流露出对孩子进步的喜悦,是可以让孩子安心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