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不再厌学了
2011-12-29丁日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磨合,我对班里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便决心对班里的特困生进行一次坚决彻底的“大整改”。刘是我的重点“整改”目标之一。
我以前从没见过像刘那么厌学的学生,沟通了多次,刘仍然很少交作业,并且经常以有病为名不到校上课。从和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他对学习、对课堂强烈憎恶。
思忖再三,我决定采取迂回的方式,从侧面让刘改变对学习的看法。于是,在一次午休的时候,我将他带到办公室。刘依然是那副满不在乎甚至破罐子破摔的神色。几次沟通的经验告诉我,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急躁,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可是我们又一次回到了老话题“为什么讨厌学习”。和以往一样,我一直追问下去。然而,他也没能给出一个答案。
那次谈话之后,我一直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刘“没有原因”地强烈厌学呢?左思右想,结合刘的具体情况,我推测出一种可能:刘是一直以来松散惯了的,因为懒于刻苦,所以才不自觉使自己相信“厌学”,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自我暗示了,越是认为自己厌学,就越觉得学不进去,也就更加厌学,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基于暗示”的厌学很可能就是刘的真实情况。因此,抱着尝试的态度和期待的心情,我开始实行经过反复思量的对刘的改造计划。
首先,我想从心理上使刘减轻对学习的厌恶。在以后的日子,我再没有在刘面前提过“厌学”或者意义相同的字眼,同时,我一直不断地鼓励他,要他试着真心地认真听课,我还常不失时机地对他说诸如“这么聪明的脑瓜,不用可惜了”之类的话。
其次,我与刘的父母联系,告知他们我将在放学后给刘补课,家长得知后也非常支持。我每天叫刘到办公室,纠正他前一天作业中的错误,并为他讲解当天的疑难或作业中的问题。这样一连一个多月,我想刘也感到了我的真诚,他渐渐开始真正学进去了,他不再逃课,而是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至此,我的改造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接下来的日子,我仍对刘适当地关注、适时鼓励。如今刘的进步有目共睹,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厌学”二字了。
根据以上案例,我总结了一些心得。
1.言和色夷
面对问题学生,如果采用直来直去的硬方法,结果大多是师生关系转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然如此,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妨先保持冷静,克制情绪,把棘手的事情先搁置起来晾一晾。用冷处理的方法,客观分析,科学处理,不仅令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2.休休有容
宽容亦是长者的风范。学生们毕竟都是孩子,长辈的理解与关照是他们的“成长钙片”。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对于学生的过错、不足,我们作为老师,就得抱着“孺子可教”的念头教育他们,尽力用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保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3.切中肯綮
对待学生的问题,找到基本点,切中肯綮地指出关键很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找到问题,让学生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对学生的谈话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更容易促使其产生改正的念头。反之,若抓不住要点,那么无异于浪费时间,也会让学生产生焦躁、对抗的情绪,自然达不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成长旅途的一站而已,但我希望在我这一站,我的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那些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知识,都能养成一些可贵的品质,如自信、勤勉等。我愿意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他们对知识、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