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书小条”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2011-12-29邱道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编者按:阅读,是能够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充实生命的大事。如何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享受阅读获得的营养?可能有许多语文老师都在为此做着有益的尝试。怎样建立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邱道学老师的“读书小条法”不仅给出了答案,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与引领。
从2006年至2008年,清华附中高中2006级3班学生全员参与,以逐日上交读书小条的形式,走过了一段不平静的阅读之路;之后,转入自我管理阅读阶段。
设计读书小条,并坚持做完这项工作,对老师而言,或许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和强制手段的阅读引导方式。我认为,中学生是能够做到每天都读书的,希望能以读书小条的形式帮助或督促学生们读书,并在读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确立自己的阅读兴趣。而坚持填写读书小条,对学生也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和精神的磨砺。每天都要交给老师一张不到两根手指宽的纸条,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这或许是一件琐碎的事情,一种每天必须面对的负担。但在日复一日上交小条的过程中,小条促进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加速了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进行规划和自我管理的步伐,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小条的设计与管理
为了解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掌握学生课外阅读基本规律,我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宜的读书之路,本着清晰、简易、省时的原则,设计本小条。小条内容包括:阅读内容、阅读时间。
我每月发给全班每位学生一张印有32个小条的A4纸。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每天交回一个。没有阅读的,就写零或者直接划一条线,实行“零报告”制度。我还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专用信封,在学生交回小条的当天把小条放进他们各自的信封里。月底,将装有本月读书小条的信封和一张白纸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将本月的小条按时间顺序粘贴在白纸上,然后写出这个月的阅读报告。
我认真阅读每一位学生所写的读书感想与读书报告,对学生参与“小条”活动的情况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统观每个月的读书小条,结合学生们撰写的感想与报告,我在这里对此次“小条”活动做一个简略的回顾与分析。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从“小条”活动反映的情况来看,帮助高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般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后,还需要一个强化的过程。
我注意到学生们的阅读过程,大致有以下特点:
1.除个别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量很小,阅读积累很少;
2.“小条”活动的第一个月,学生oN/lme97NxJkVnD2gkR7igZBoGuAQf0Efl39F7smJjU=一般都会经历新鲜、应付、麻木和震撼几个阶段,在月末总结时产生改进阅读的愿望;
3.“小条”活动的第二个月,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觉醒”阶段,他们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篇幅或相应类别的作品,进行有益的阅读尝试;
4.“小条”活动的第三个月,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调整”阶段,他们一般会在上月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身特点,并对阅读方向作出初步规划;
5.“小条”活动第四个月,学生基本都能对阅读时间作出合理安排,每天或每周的阅读时间基本稳定,阅读内容基本确定;
6.“小条”活动第五至第六个月,学生的阅读活动基本稳定,并能对所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之后,阅读活动逐渐进入自觉阶段,并能在阅读中自我总结。整个“小条”活动期间,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呈现“热情—畏难—搁置—调整—重新开始”的变化过程,但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始终“逃避”阅读名著,还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每月都能坚持读名著。
建立阅读兴趣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初始阅读阶段,学生们的选择各不相同,不用老师强调,他们也知道“名著”是老师最希望他们选择的。而此时老师不要期望他们都能选择“名著”,要有耐心,让他们自己慢慢“走近”名著。通过“小条”活动试验,我发现,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对学生们来说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们知道“名著”好,可是读起来常常感觉很枯燥,甚至还有语言上的障碍。
“小条”活动的最初阶段,学生们看《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故事会》,等等。这个时候,我坚持一个原则:绝不武断地说学生不可以看什么,绝不强行要求学生看什么。学生自己选择的篇目,要允许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判断筛选。只有学生自己作出了判断,他们才会接受老师的相关建议,对自己的阅读作出调整。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基本正确的。
“小条”活动的第一个月,全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第一周就开始阅读世界名著,但是强烈的“不良反应”迫使他们做出调整。这时,有人选择短篇,有人选择通俗文学作品。我通过“小条”活动发现,他们并不是“逃避”,而是寻求一种“等待与调整”,他们是在寻找阅读的最佳突破口。
通过这次“小条”活动,我认识到: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是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形成的。老师不能传授现成的办法,只能进行必要的引导,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比如“小条”。在学生的心目中,一切没有尝试过的办法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老师如果能多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阅读的感受,那么,他们将能加快这一尝试的进程,尽早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最佳方案。所以,每天收小条,可以增进学生间对阅读问题的互相交流;每月写读书感想或读书汇报,可以激发学生们相互交流与自我调整的积极性。
另外,如果有学生始终拒绝名著,或者选择了科普等领域的著作,也不要大惊小怪。拒绝名著,也许是兴趣不在这个领域,但只要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也将有所收获;选择了科普等领域的著作,他们将开辟一片崭新的阅读天地,在其他领域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教师要做好阅读组织工作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除制作、印刷与收发小条这样的技术工作外,对学生们阅读情况的适时把握与适时引导尤为重要。
每天收上小条,将它们分别装进学生各自的专用信封,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们的阅读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对坚持阅读活动的学生,课间见面给予一两句话的鼓励;对正在寻找自己阅读兴趣点的学生,碰见后对他所阅读的领域做一两句评说;对昨天没有读书的学生,问一句是不是其他学科的作业遇到了困难耗费了时间;对可能在“小条”上填写了不实信息的学生,有必要时不时装装糊涂,或者故意问问他读书后的感受……这样,老师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小条”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每个月底的读书总结或汇报交流活动,是学生们互相促进的平台。在比较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学习,最重要的是互相提供阅读信息,互相成为对方的“阅读榜样”。这样,可以增强班级阅读学习的气氛,增加学生们阅读学习的热情,将阅读活动推向深入。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月末的总结交流充满了期待。
这里,我有另外一点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老师的坚持很重要。每天,总会有个别学生没有交读书小条,这时,科代表或老师就会去“催交”。如果是小条已经写好而忘了交上来,没有关系,交上来就好;如果是前一天没有读书,所以没有填写小条,也没有关系,写上姓名,写上“无”,交上来——实行“零报告”制度。
从老师教学的角度,我还有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语文学科必读篇目虽然可以在一开始就提出来,但不要指望学生会对这些篇目“优先阅读”,最好是随着阅读的一步步深入,慢慢提出要求,而且最好能具体针对某一位学生提出来。
阅读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老师指导课外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阅读的效果,绝不会只体现在语文学习领域。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将阅读转化为能力,自然地辐射到其他学科。比如,有一些理科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著作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愿意去读这方面的书,进而发展为这方面的爱好者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小条”活动“强迫”学生们走过了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对阅读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领略了各类作品的风采,确立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发现或部分发现了阅读的乐趣所在、作用所在,这对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学生们精神世界的熏陶,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通过“小条”活动,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上,而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做出阅读的选择。语文学科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阅读,绝不是仅仅为了语文的学习。■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