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初探

2011-12-29张云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北京四中建校于1907年,一百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也打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群体。一代名师物理特级教师张子鄂先生的名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化学特级教师刘景坤先生的“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教育思想,不仅教育、影响了我校一批批年轻教师,而且在全国教育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提出了北京四中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近半个世纪,十大教学原则始终是我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和指导原则。前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沉淀下来的教育智慧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四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教龄在10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约占40%,教师教育面临新的课题。青年教师热情、聪颖、知识新、应用科技手段能力强,但也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学校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规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6学年,是形成共同教育理念阶段;第二阶段,2006-2009学年,是反思、总结,提炼“我的教育教学观”阶段;第三阶段,2009-2012学年,是转变教师行为模式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共同教育理念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每一个为人之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个人的水平和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前提。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去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能否承担起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水平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仅依赖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更依赖于教师个人的修养和魅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2003-2006学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P+TK7qTKTmGF5t47QA6WnCW1Vako135JlkAf5FYQP1Y=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这一阶段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理解、认同并实践“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以下三方面的修养和魅力。
  第一,教师的情感修养和魅力,这是实现“以人育人”的第一要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健康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修养和魅力。如果教师没有爱国之心,何以去感染或教育学生产生爱国之情;如果教师没有民族自豪感,何以去激发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教师没有远大理想,何以去影响或帮助学生树立雄心壮志;如果教师没有执著的职业信念和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何以去感动或唤起学生对师长、对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如果教师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挚爱,何以去吸引或发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实践证明,当学生被教师的真情所打动,进而喜欢、钦佩和信赖这个教师时,教育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我校有位语文教师,学生们都尊称他为“先生”,说听先生的课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大幸事。他何以获得学生如此的尊重?因为先生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更因为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那份炙热情怀。课堂上,先生或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或慷慨激昂地谈古论今,有时还会给同学们唱一首古曲。听过先生的课,原本不爱学语文的人现在对语文如醉如痴,原本不懂语文为何物的人体会到传承文化的责任。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中,你会发现一种睿智;从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上,你会感到一种激情;从老师深情的朗诵或是唱曲的颤音中,你能深切地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老师让我改变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
  这就是教师情感的魅力,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第二,教师的行为修养和魅力,这是实现“以人育人”的基础要素。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精神面貌。南开中学有一个名扬海外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是南开中学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先生提出的,意在教育学生要保持心灵美和仪表美的统一。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形成了南开学生独特的精神风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容止格言”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绝不单单是对南开学生的要求,也是张伯苓先生对自己、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很难想象面污、发乱、衣散、纽敞的老师能够培养出面净、发理、衣整,纽结的学生。在我校有这样一件小事,某日刚开始上课间操,音响系统突然发生故障,体育老师只好“徒口”带操,整个操场听到的是老师洪亮的口令,看到的是1500名学生整齐划一的动作。这天课间操结束前学生们的口号声可以用“响彻云霄”来形容。后来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的口号这么响亮?答曰:我要喊得和老师一样响!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榜样。
  这就是教师榜样的力量,以行导行、以行感人、以行育人。
  第三,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魅力,这是实现“以人育人”的内在条件。唯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准确掌握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心思,才能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师不是政治家,却要有政治家的睿智;教师不是军事家,却要有军事家的谋略;教师不是外交家,却要有外交家的机敏;教师不是企业家,却要有企业家的精细;教师不是演说家,却要有演说家的口才;教师不是艺术家,却要有艺术家的演技。这就是教师文化修养的独特魅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集各家之所长的“大家”。在四中,读书学习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9年西城区关于教师队伍状况调查数字显示,四中教师的业余生活中大约85%的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北京四中师生共读”是一项面向全校师生的阅读活动。从2005年10月至今已向全校师生推荐了上百篇,“师生共读”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但也有些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或四中师生。这些文章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功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阅读、思考,并在思考中行动。
  这就是教师学养的感召力,以学带学、以学感人、以学育人。
  
  第二阶段:反思、总结,提炼“我的教育教学观”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过程是一个经验加反思的过程,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来源于教师自身主动的创造性的自我反思。
  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生感受等相对浅层次内容反思的基础上,学校在“2006-2009学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每位教师要通过反思,总结、提炼出“我的教育教学观”的要求。所谓教育教学观,简言之就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根本认识和理解,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从这个角度讲,无论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还是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历的中老年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但阅历、经验、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观的形成,当然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观的形成。如何引导教师跳出日复一日的、相对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活动,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宽阔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这个阶段我校教师教育的核心。三年中,每位老师都总结并撰写了“我的教育教学观”文章。我们在全校不同范围、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009年底,以“让心灵醒着”为题,学校编辑印刷了《北京四中教师教育教学观文集》,这是一本由全体教师撰写的教师培训的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为六位教师召开了教育思想研讨会,包括朴素又深富文化底蕴、被学生们尊称为“先生”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老师;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被学生们爱称为“爷爷”的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老师;做学生成长守望者、被学生们授予“仙人”称号的数学特级教师——古丹老师;与学生分享生命故事的生物高级教师——陈月艳老师;温柔中透着坚毅、平淡中藏着睿智、热情中饱含无私、淳朴中不乏风趣的地理特级教师——李京燕老师;享有“醉心读书、敬畏历史、智慧人生”美誉并令学生折服的历史高级教师——赵利剑老师。为一线教师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是北京四中在新的一个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教师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途径。几位老师教授的学科各异、特点不同,但他们对教育、对学生都倾注了全部的爱。研讨带给大家更多的是回味和思考,是感悟和行动。
  下面引用几段老师们提炼的教育教学观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刘葵:教师的责任是让自己也让学生忙得有价值,并且在忙的同时让心灵醒着。让心灵醒着需要一些耐心,因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可跨越,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耐心的等待。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无私的帮助,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替代一个孩子的思考,更不必去催熟。让心灵醒着需要一份用心,给学生多一些思考和感受的时间和空间,不让他们在外在忙碌中死亡了心灵,这需要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者的责任。让心灵醒着需要一点慧心,教师应多给学生留下一些阅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习惯、深入思考的习惯、勇于表达的习惯。这样教师就不会用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思路限制了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表达取代了学生的表达。
  物理教师岳鹏: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既存在于老师与班级整体之间,也存在于老师和学生个体之间;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既有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也有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在相互理解的这架天平上,任何一边的偏废都会导致天平的失衡,特别是,只有老师理解学生的单边付出更是失败的教育,这无异于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无所求”。事实证明,单边教育是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的,教育活动必须是互动的。以心灵理解心灵,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以心灵理解心灵,也让学生懂得了理解他人会促使自己更成熟、更大气;以心灵理解心灵,让我和我的学生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共同面对困难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数学教师谷丹:我愿做学生成长的守望者。守望之“守”,首先应该是守住自己为人的本分,不误以为教师的职业名称中含有“师长”之意,就有了可以对你的学生予之夺之的权力,其次才能找准自己“守望”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守。“守望”中与“守”相联之“望”,不是淡然的观望,而应是热切的关注,真诚的期待,惟有此,经年累月的“守望”过程才能充盈着欢愉。
  化学教师田军:要使教育价值最大化实现,教育思想必须开放,开放才能发展;但教育行为又必须闭合,闭合才有成效。开放是一种全局观,是对宏观的把握;开放是一种胸怀,是包容;开放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永远以客观事实为标准;开放是一种远见,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教育思想是要依靠教育行为才能最终实施和体现的,具体的教育行为必须是闭合的。闭合就是落实,是脚踏实地,是执行力的体现;闭合是对卓越的追求,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闭合更是一种工作态度。思想不开放就不可能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和解决问题,工作就不可能不断取得进步;行为不闭合就无法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工作安排,就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虽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很好地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教学观,但已经开了好头,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从教育教学观的视角和高度去思考、考量自己的工作和成长。
  
  第三阶段:转变教师行为模式阶段
  
  转变教师行为模式是“2009-2012学年学校发展规划”中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和体现。当然,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教师的行为模式发生转变,教育改革才能取得实效,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学校一方面倡导、组织教师博览群书,以一年阅读60本专业著作的历史老师赵利剑为代表,阅读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态度,赵老师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潜心读书,深度思考,创新实践成为教师转变行为模式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学校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关注点,聚焦“常态课堂”,引导教师从每节“常态课”入手,从教育教学的细小环节入手,转变教育行为方式。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短期发展,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上达到优秀,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人格,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和职业,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等,需要经常重新审视、修正和评估。因此,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推陈出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