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资源 为优秀中学生创设发展路径
2011-12-29张铁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为了实施《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目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研究制订了“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的课程规划。
该校的实验方案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培养目标方面,实验班借助学校多年教育实践积累的优势,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作为育人宗旨。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学校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在高一年级将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加以整合,开设“博识课”;实验班将融通“古”“今”教育资源,增设“传统文化研修课程”,培养中学生历史文献的阅读能力;促进“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精心打造特色“实践课程”;秉承“中”“外”贯通原则,引进美国大学先修(AP)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国际视野及国际资源利用能力。第三,在学业成就评价方面,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不去追求发展的同一性,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倾向,引导他们的多样化发展。第四,学校成立由数学特级教师沈杰校长直接领导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室”,汇集校内外优秀专业人士组成教学指导队伍。
上述方案是首师大附中多年成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们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获得创新人才基础品质的需要研究拟定的课程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热切期待该项试验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为北京市创新中小学育人模式提供可供推广的鲜活经验。■
□栏目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