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德博学 学有特长

2011-12-29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5期

  为了能够在北京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中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首师大附中成立“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该班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德”“才”兼备——专职导师全面负责,学生高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实验班核心目标是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为此,我们变革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实现全员育人,即校内专职导师负责学生的常规教学和教育管理(每5名学生配备1位专职导师),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和个性化指导。
  “博”“专”并重——成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室”,开设“博识课程”
  创新教育实验班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将在高一年级开设“博识课”。该课程将整合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使课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教育教学专家、全国数学竞赛优秀教练、特级教师沈杰校长直接领导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室”。工作室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博”“专”并重的优秀教师。
  “文”“理”兼容——压缩基础课程,开设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
  首师大附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不是单纯的理科实验班,而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实验班。我们将适度压缩基础课程,根据实验班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开设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创新人才的选修课程。我校追求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发展潜力、特长和兴趣,为学生提供有选择、有空间、有弹性的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不去追求发展的同一性,而要努力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样发展。
  “古”“今”融通——立足全面发展,增设“传统文化研修课程”
  创新绝对不是要放弃继承,为此,创新教育实验班特别重视学生古代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专门成立了由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远程培训专家、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与评价课题组核心成员刘明老师牵头的“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工作室”。由该工作室研发教材,配备教师,在实验班每周增设一节“传统文化研修课”。
  “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精心打造特色“实践课程”
  我们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平台。目前我校已在顺义区建成占地60亩的实验基地,可供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同时,我校还对实验班的学生全面开放各种实验室,如果校内设备达不到要求,我们将为学生联系相关高校的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有利条件。
  “中”“外”贯通——发挥我校资源优势,引进美国高端AP课程
  创新人才除了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外,还要有国际视野。为此,我校将借助与美国优秀私立学校Dwight School创办的“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聘请经验丰富的美籍教师为导师,为学生提供纯正的英文环境,使中国扎实的基础课程和美方高端AP课程完美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