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九论”的语言美
2011-12-29刘素芳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何平九论”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因其主题重大,内容丰富,也因其具有独特气质、气度和气势,因其具有风扬的文采。本文着重从参差错落、生动简约、亦庄亦谐等方面对“九论”的语言美加以赏析。
关键词:“何平九论” 语言美 参差错落 生动简约 亦庄亦谐
“何平九论”是指《河南日报》在2010年12月22日至2011年1月21日连续推出的署名为“何平”的九篇政论文章。这组大型政论文一经发表,迅速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如潮好评。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九论”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读者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让党员干部找准了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提升了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理性认识和自觉。其次,“九论”大气磅礴、情理交融、文采飞扬、激情澎湃,具有独特气质、气度和气势。总之,“九论”既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又能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整散结合、参差错落
从结构形式上看,句子有整、散之別。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气势贯通,易于上口——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散句的结构不拘一格,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自由灵活,表意自然——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九论”的语言首先突出表现为整齐美。例如:
“求真务实重干,需要雷厉风行的高尚品格,切忌拖拖拉拉;求真务实重干,需要充实丰厚的知识底蕴,切忌不学无术……”(七论·十)
该例叠用四个相同的句式,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求真、务实、重干的品质,回答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重干”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九论·十二)
该例连用八个相同的句式,高度概括了转变领导方式需要的八种领导力,语言斩钉截铁,精练整齐,充溢着浩然之气,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一种昂扬的政治激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清人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写道:“凡有数句,其字数略同,而句意又相类,或排两句,或叠数句,经典中最习用也。”从修辞方面看,整句多采用对偶、排比等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还讲究句子的结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典型地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九论”中有大量的对偶句。
“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二论·一),“在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崛起”(二论·十五),“登高才能望远,谋深才能计长”(四论·四)……这些对偶句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稳定的均衡美、辩证的和谐美、对立的鲜明美、隽永的精练美、朗读的音乐美。
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更能大大增强语言的气势。
缺乏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二论·九)
“九论”中俯仰皆是的排比句或排比段,不仅将复杂的事理论述得周密、充分、透彻,而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磅礴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有的还采用反复、顶真等修辞方法,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还可以使文章整齐有序,大大增强语言的整齐美。例如:
“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贻误发展良机,贻误崛起大业。”(一论·十)
顶真又称连珠,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如“讲发展,更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必须讲领导方式”(九论·八),“创新必破旧,破旧方立新”(五论·十)……这些句子如层层抽丝剥茧,使人感到“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让读者的思路豁然开朗,关键的问题论证得清晰可辨。
“九论”的语言在表现为典型的整齐美的同时,也不乏参差美。例如:
“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九论·十三)
这段文字用抒情的笔调、参差不一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让人浮想联翩,意象丛生,又有效地舒缓了文气。
现代修辞学家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中写道:“偶句之妙在凝重,奇句之妙在流利。”“然叠用偶句,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其失也流转而无骨。”因此,“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则气振而骨直,且无单调之病,而有变化之妙”。总之,整齐美和参差美要和谐共处,要在对立统一中追求一种变化美。“九论”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中的变化美: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哪有进取之心?”(六论·二)
该例先用散句,接着由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语势强劲,论证有力,令人深思。
生动形象、简约精练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说理的方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是枯燥乏味的。但“九论”常常在说理中适当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取譬生动形象,在给人以理性启迪的同时,又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例如:
“观星斗以察南北,行江河则知浮沉。责任是一盏航灯,指引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责任是一架天平,它称出生命价值的轻重;责任是一片沃土,能长出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大树。”(六论·十四)
该例子先后用航灯、天平、沃土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比喻责任,深入浅出,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语言美的另一种形态是简约精练,是“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九论”的语言也不失简约之美。例如,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中原大地上,为民的举措,层层展现:
“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的开阔眼光;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世事如棋了然于心的博大胸怀;站位全局,体现的是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非常魄力……”(四论·十五)
该例用八个高度凝练的排比句,从眼光、胸怀、魄力、态度等八个方面展示了各级领导干部站位全局的追求和境界,掷地有声,朗朗上口,激情四射。
最佳政论文是最深邃的理性与最机巧的悟性相融合的结晶,是优美的艺术性阐释与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性的和谐统一。“九论”堪称最佳政论文的典范代表。在这里,理性思辨在作者的笔尖奔涌而出,汪洋恣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令人拍案叫绝!
庄重典雅、诙谐风趣
“九论”的语言还表现为庄重典雅、诙谐风趣之美。
首先,“九论”有效地汲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语》、《周易》、《论语》、《孟子》、《史记》等典籍、诗文里的警言妙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庄重美、典雅美。在这里,我们既可以读出古圣先贤的豁达睿智,又可以读出当代伟人的领袖风采。这里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四论·十五)的豪迈,又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二论·十三)、“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八论·十九)的深沉。在这里,我们既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九论·十九)的不屈精神所感动,又为“大风起兮云飞扬”(九论·十九)、“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二论·十三)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还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论·十三)的远大抱负所激励……品读这些格言名句,顿时便能产生千重霓彩、万道霞光照进心田之感,不禁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与惊叹!
历史的星空是灿烂的,脚下的土地更是厚实的。“九论”的作者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在从古圣先贤那里寻找理论支撑的同时,更是把根深深地扎进当下社会的最基层,极力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撷取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俗语、谚语等,例如:
“前怕狼后怕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论·十);“把‘边缘’当‘前沿’,变‘后卫’为‘前锋’”……
以上语句生动幽默、诙谐风趣、睿智激越、富含深意,有些投射出了人间万象,有些活画出了世间风情;有些揭示了生活的真谛,有些则极具生命的张力……真可谓“平实中显奇崛,朴素中见灵气”,极大地吸引了读者。
总之,“九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相交融,广采众长,深入浅出,有时严肃庄重,有时妙趣横生,大有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之妙。
综上所述,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语言美,使“九论”真正达到了“言而有文”的至高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九论”不仅在当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必将“行之更远”。
(作者为河南省民政学校高级讲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