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网络时代党报群众工作的挑战

2011-12-29韩春光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而且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双向互动性变得越来越强。海量、开放、多元及网络化互动传播,信息消费的平民化、大众化,已经打破了过去的信息闭塞和垄断,改变了过去信息单向传播和单一话语权的局面,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自由互动已经改变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和方式。
  因为网络的直接参与性、即时互动性,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现实社会民主的不足和缺陷。“网络民主”不仅对现实民主政治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而且正在朝着现实民主形式方向开始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各国政府的各级决策者与社会公众,完全有条件并且已经在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渠道,以便迅速、直接、真实地掌握和了解政治、经济、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大大增强了行政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民主化和科学化。
  网络时代,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日趋融合。人民群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权利不断加强,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在此情况下,作为众多媒介当中的纸质媒介的党报,确实面临和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党报的群众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很多长期从事党报群众工作的同志,近年来都切身地感受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脑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已经给新时期的党报群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给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群众通过媒体向党委、政府表达自己的诉求,一般都是采取来信的方式,发展到后来,逐渐变成了来电、来访。现在就更不同了,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上投诉、开设博客等已逐渐取代原有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以河南日报群工部为例,据老编辑们讲,如果是20年前,河南日报群工部每周一上班,就能收到800多封群众来信,平均每周的群众来信,都在1000封以上。如果是10年前,河南日报群工部每周收到的群众来信,也都有三四百封。而现在,群工部每周收到的群众来信统统加起来,顶多也不过几十封而已。群众的来电和来访量,也大大减少。
  其次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也给新时期党报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以说党报一直占据着媒体市场的主导地位。发展到后来,报纸、电台、电视台三分天下。而现在,已经进入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时代,不仅报纸种类成千上万、纷繁复杂,而且打开电视频道就有五六十个,各种网络媒体更是不计其数。人民群众现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不一定非去找你党报媒体的群工部不可。他还可以向其他众多报纸媒体投诉,向众多电视媒体投诉,向众多网络媒体投诉,并且可以在网上开设自己的博客,讲述自己的诉求,发表自己的观点。
  党报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职能和作用。要想始终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必须时刻研究群众工作的时代特点和不同时期群众工作发生的变化。党报群众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这里仍以河南日报群工部为例,要想提高该部所负责的版面和编发稿件的质量,增加民生新闻的信息量,除了每周在《舆论关注》和《民声民情》版正常公布河南日报群工部的通讯地址、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之外,还应该考虑设立手机短信投诉平台,在网上开设民生博客等,以方便读者投诉和表达诉求。同时,也很有必要采取一些舆论监督和民生新闻线索提供的激励机制;编辑、记者与通讯员的定期沟通和培训机制、与一些自由的新闻摄影爱好者的约稿和约新闻图片的畅通机制等。以此来增加信息含量,丰富稿件来源,打造精彩版面,提升党报群众工作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面临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我们党报群众工作者还必须从根本上发挥和挖掘党报群众工作自身的优势。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是以党报的高端、权威、原创、可信取胜;二是以调研性、分析性、述评性、背景性的报道取胜;三是实行报网互动,利用各种新媒体、新介质来扩大党报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报道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引导力。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比拼、大融合的新形势下,纸质媒体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包括手机媒体)相比时效性较弱,那么党报就应该与它们比深度,以深度报道来赢得更多读者。在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报道的深度挖掘中,从狠抓矛盾、强调细节、提供背景、寻找关联、描述经过、理性思考、超前谋划、有益全局等方面进行辨别选题、深入采访、精心写作。
  总而言之,党报群众工作者只要与时俱进,掌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网络时代,党报的群众工作,必定有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机遇!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