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年会主题综述

2011-12-29苗苗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年会主题出发,划分了中国编辑学会的发展阶段:1993年~1999年是短暂的迷茫期;2000年~2003年形成模式;2004年~2007年沿用上一阶段模式,出现了有分量的文章和理论;2008年~2009年趋于开放化,中国编辑学会朝着更兼容并包的多元方向发展,并分析总结了其特点。
  关键词:中国编辑学会 年会 主题 开放式发展
  
  1992年10月13日中国编辑学会经新闻出版总署和民政部批准在北京成立。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以来一直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为指导开展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和编辑人才的研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纵览研究中国编辑学会的文章,多集中在某一届年会或某一个主题,而缺乏对其历史的纵向梳理。本文拟从学会各界年会主题出发,对学会发展历程进行划分并发现总结其特点。
  历届年会主题简略陈述如下:
  1.1993年11月4日~11月8日在浙江富阳召开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主题的首届年会。
  2.1995年10月26日~10月31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特点和规律”为主题的第二届年会。
  3.1996年8月23日~8月27日在辽宁大连召开以“新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担负的任务”为主题的第三届年会。
  4.1998年7月13日~7月18日在青海西宁召开以“编辑审稿、加工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的第四届年会。
  5.2000年8月11日~8月1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以“新形势下的责任编辑工作”为主题的第五届年会。
  6.2001年8月19日~8月23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以“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要求,总结经验,交流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年会。
  7.2002年9月6日~9月8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年会。
  8.2003年9月5日~9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以“围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探讨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的创新问题”为主题的第八届年会。
  9.2004年7月5日~7月8日在甘肃兰州召开以“转制条件下的编辑工作”为主题的第九届年会。
  10.2005年8月25日~8月28日在江苏苏州召开以“深化出版改革条件下,编辑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第十届年会。
  11.2006年8月18日~8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以“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年会。
  12.2007年9月11日~9月12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以“探究编辑新规程”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年会。
  13.2008年10月8日~10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以“优秀出版物价值探讨”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年会。
  14.2009年10月29日~10月30日在安徽黄山召开以“编辑与文化”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年会。
  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之初(1993年~1999年)年会召开频率并没有达到一年一次,机构配置的不完善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不充分,使1993年至1999年间中国编辑学会的年会主题确定陷入散乱,因此更谈不上挖掘编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其深层含义,与时代的契合不够紧密。这是学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这一问题只是新生事物在成形之前必经的阵痛,但它绝不会自行消失,它需要足够的注意力和得力的措施来加以辅助,以有效减少阵痛的持续期。短暂的迷茫期后,接下来的2000年~2009年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在各方面趋于规律,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年会。10年间,中国编辑事业高速发展,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激荡着文化产业,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巨大的变化自然也投射在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年会上——与时俱进成为新千年以来年会主题的最大特色,总结过去、把握当下、预测未来成为中国编辑学会发展近10年年会不变的主题。这10年又可细分为前期(2000年~2003年)的承上启下、中期(2004年~2007年)的步入正轨、后期(2008年~2009年)的扩大包容,总之,中国编辑学会的年会主题在变化的大背景下正在朝着一个更为开放的方向前进。
  1993年~1999年
  概念是构建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编辑学也不例外。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之初,就试图打破过去的研究范围,尽量扩大编辑概念的外延,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编辑概念进行探讨和确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出版业提出了“阶段性转移”计划。其实质是到20世纪末,出版业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移。因此,我国出版业开展了一系列“扬弃”活动,即做好批判继承工作,既要敢于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和方法,又要善于继承过去优良的习俗和传统。中国编辑学会在这一时期召开的年会也主要以此为题,譬如对“三审制”的坚决执行、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图书编辑工作流程》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等都印证了中国编辑学会既重视基础又不忘创新的研习态度、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这些有益的探讨都为中国编辑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2000年~2003年
  2001年召开的第六届年会将主题确定为“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要求,总结经验,交流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发展”,整体大而空,形式大于内容,无法让人准确快速捕捉到会议想要传达的精神。仔细研读这届年会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加入WTO后编辑活动的变与不变”才是会议的主要议题,该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国情、世情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年会主题与会议内容的脱节成为第六届年会的最大诟病。此外,“责任编辑职能探讨”、“职业道德建设”和“精品与人才”这些主题虽然彼此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都是中国编辑学会在我国加入WTO大环境下对具体问题的观照。
  2002年举办的中国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即第七届年会,见证了学会的日臻成熟。但不能忽视的是,年会还处在极不稳定的自我修正期,对主题确定的偏颇就是例证。同时,在一个时间段内和一个大背景下探讨具体问题的年会主题模式被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下一阶段。
  2004年~2007年
  2004年4月初,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全国另外的526家公办出版社全部转为经营型企业单位。失去了传统的“铁饭碗”,整个出版业亟须观念、思路和经营模式的调整。该阶段可以看做中国编辑学会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保持出版物质量、人才评估和培养以及编辑新规程等问题的探讨。这些商议和研究为面临转制而不知所措的出版单位提供了指导。
  这一时期,中国编辑学会两位成员的稿子不得不提,分别是刘杲的《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和桂晓风的《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前者说明了坚持图书质量的必要性和出版改革前提下如何做到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后者则分析了编辑人才队伍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两篇文章均为大家之作,刘杲和桂晓风都是长期耕耘于编辑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学者,因此可以站在全局的视角,高屋建瓴,对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譬如,刘杲在文中说:“出版改革的制度创新,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里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确认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出版社社长是出版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当然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②这项制度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至关重要。再如,桂晓风对中国编辑人才队伍存在的“两个不够相称”和“四个不能充分适应”弊端提出了建设“三支队伍”和培养“三种人才”的建议。
  2008年~2009年
  该时间段没有延续之前的固有模式,只有一个开放式话题。无论是“优秀出版物价值”还是“编辑与文化”都是编辑领域亘古不变的话题,文化气息浓郁。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这样的主题没有效用,开放式话题讨论为学科体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中国编辑事业正朝着一个多元方向进发,一年一次的会议只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它需要新思想源源不断地注入,只有这样,它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田:《中国编辑学会首届年会情况综述》,《实事求是》,1994(2)。
  2.刘杲:《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中国编辑》,2005(6)。
  3.桂晓风:《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关于编辑人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6(5)。
  4.中国编辑学会秘书处:《中国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