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全流通现象
2011-12-29张建胜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先进的文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新闻媒体承载着传播文化的社会重任,只有善于整合和熟练运用当今先进的传播技术,才能担当起社会观察者和社会引导者的责任。当今社会,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为各类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可靠的技术保障,也为公民充分行使表达权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相应地,新闻行业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新闻全流通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标志,其标志着新闻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本文突破了传统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新闻理论,首次提出了新闻全流通的概念,并对其内容、特性、作用进行了阐述,以期引领所有的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推进我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闻全流通 概念 内容 特性 作用
新闻全流通概念的提出
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为各类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可靠的技术支撑。相应地,新闻行业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新闻全流通的出现,标志着新闻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新闻全流通,是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而言的。其实质是:任何人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任何一种或多种传播媒介或载体,或在各自认为合适的载体上发布信息,告知公众,引起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以期使自然人的社会化、法人的社会角色扮演,更符合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要求,成为保障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基本内容包含六个方面:1.在新闻行业内,专业新闻记者采写并发表在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2.在新闻行业内,专业新闻记者采写并发表在非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3.在新闻行业内,非专业新闻记者采写并发表在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4.在新闻行业内,非专业新闻记者采写并发表在非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5.新闻行业之外的人员,撰写并发表在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6.新闻行业之外的人员,撰写并发表在非传统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新闻全流通的特性
新闻全流通时代的特性表现在,一个人可以以个人、家庭、单位、团体、组织的身份,通过手机,以通话、短信、彩信等形式,或通过网络平台以QQ、微博、博客、贴吧等传播媒体,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沟通,不间断地传递信息,从而人人都可以担当起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并使新闻在各种传播载体上传播。
诉求性。每个在传播媒体上发表言论的人,都有较强烈的对外传播欲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把遇到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外界进行传播,以期引起受众关注。这不仅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类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要件之一。如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从2009年开始,通过微博传播个人理念,揭露造假行为,进行学术打假,披露了唐骏的“学历门”事件,对肖传国进行学术“打假”等。
自由性。由于传播载体由个人掌握和支配,所以在对外进行信息发布时,可以随心所欲,将事件和自己对事件的立场、观点不受限制地载入传播媒体。对于同一个事件,因立场、观点或个人能力的不同,其表述五花八门,观点纷呈。如故宫“十重门”事件,短短3个月时间,故宫便身陷舆论漩涡。
及时性。新闻全流通时代由于技术的先进性,人们能够通过手机智能平台,用通话、短信、彩信、QQ、微博、博客、贴吧等形式,及时快速地与外界进行沟通。遇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迅速发出自己的声音。
持续性。即就某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不间断地连续对外传播,以期使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尽可能地有一个详尽和全面的了解,从而作出自己的客观判断。如“9·10”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黄家人用手机,以微博形式连续现场直播事件的进展,同时向媒体求救,迅速成为网络焦点。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舆论的密集关注下,宜黄县主要领导被免职。如果不是处在新闻全流通时代,不是媒体持之以恒地连续关注,结果难以如此。
目的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人类新闻传播的实质是传递信息。其对外传播的导向清晰,立场明确,经过努力,争取达到预先设想的目标和效果。以厅官妻子被“错打”事件为例,2010年6月23日上午9点钟,陈玉莲被打,处理结果迟迟没有出来。7月19日,一篇《把大院家属错当信访对象误打》的网帖广泛流传,引起网友的热议,最早见报的报道也被传统媒体广为转载,引起全国轰动,被全国网友围观和各地媒体追踪。7月20日,武汉警方公布了处理结果。
互动性。传统的互动方式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新闻全流通,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形成了大规模的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媒体间的互动。在新闻全流通过程中,传统媒体和非传统媒体相互交叉渗透,发挥各自优势,使新闻的传播效应在多渠道传播中不断放大,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
聚生性。零散的新闻不被人注意,当集聚足够多的时候,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产生极强的传播效应。聚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微博和博客上,此特性表现得较为充分。有共同的遭遇和类似心理体验的人,在网络平台上联动后,会产生“围观”和“共同努力”的行为。例如“小月月事件”到最后总访问量高达4000多万次,引发全国大反思。新闻全流通在此次事件中,完成了一次全国性的道德启蒙活动。
真实性。新闻有真假之分,在新闻全流通初期,这表现得更为突出。2011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指出:本周,好几则虚假新闻引来有关部门的回应。国税总局声明“国税总局47号文”纯属伪造;国家海洋局澄清渤海溢油索赔新闻,称索赔诉讼是真,所谓“亿元索赔额”报道不实;民航局则指正,“关舱门后30分钟须起飞”的“新规”被严重误读,这一规则只在天气和空中管制状态正常情况下适用。包括中央权威媒体在内,众多新闻媒体都被上述三条假新闻击中,不仅援引转述,还迅速推出评论,成为乌龙新闻的“二传手”。
新闻全流通的作用
提高全民素质。新闻全流通使人们的文化思想交流更加便利、快捷和流畅,越来越多的人在现代传播平台上,了解信息,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并进行文化创造,传播文化,参与文化建设,在提高全民素质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了推动作用。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新闻全流通是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客观物质基础。公民的表达权可以促进政府行为的进一步开放和透明,有效地制约公权滥用,监督政府的行为,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创新。新闻全流通使公民可以对国家的公共事务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是我们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体现。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今天,新闻全流通可以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增进公民与政府的合作,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创新,推进社会良性运行。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新闻全流通实现了“尊重公民说话权利,让公民说话更畅通”。特别是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今天,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的多元化演变有日趋纠结之势,各方利益诉求日趋强烈,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此情况下,新闻全流通有着赋予公民可以自由、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依靠公众力量,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良性、和谐发展的作用。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全流通时代已然来临。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面对新闻全流通现象,所有的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期引领新闻事业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报社)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