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2011-12-29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文章梳理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并提出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在新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范型,其基本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闻人才 培养模式 内涵 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专门针对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很多,但仍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意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宏观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安排的视角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而分析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以期对高校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有所借鉴。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首次明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的是刘明浚等学者在1994年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其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①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我国权威文献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主要可划分为狭义说与广义说两类。持“狭义说”的研究者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持“广义说”的研究者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各种要素的组合,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他们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内容上分为目的性要素(培养目标)、计划性要素(培养制度)、实施性要素(培养过程)和评价性要素(培养评价)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
  但是,人才培养模式是静态的“组织样式”,还是动态的“流程规范”?是具体过程与结构,还是抽象范型?其主体是管理活动,还是培养过程,或者是要素组合?理论界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在笔者看来,是不同研究者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层次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所致,实质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异。目前我国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层次:一是高校教育类型层次,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二是学科专业层次,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三是教育教学层次,主要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培养途径等,如新闻学本科教学模式研究。
  而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层次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过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如“2+2”模式(即集中实行两年通识教育后再分专业教学);“方式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独特培养方式和途径命名,如“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等;“结构型”人才培养模式,如“KAQ”人才培养模式,即由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培养模式;“主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针对培养主体不同而区分的,如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订单式”等。
  由于研究的层次和类型不同,加之研究者理论视角的不同,以致对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大致公认的说法变得相当困难。内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规定性。从某种角度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既是“组织样式”,也是动态的“流程规范”;既是运行和管理过程,也是抽象范型。但从根本上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抽象概括,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范型。将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定义为流程规范、组织样式或者管理过程,都有失偏颇。从外延角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应该涵盖所有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出所有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持“广义说”的研究者大多赞成“要素组合说”,但具体包含哪些要素,不同学者仍有不同意见。研究者提及的要素大致有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但实际上,培养方案是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的制度性教学文件,不宜与其他要素并列。任何培养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论是培养过程、培养活动,还是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其实都是由高校的教学文件加以体现、约束、规范和实施的,都是制度安排。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所做的特定制度安排,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范型”。这一概念从内涵上限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式样或范型,是对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培养方式、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特征的抽象概括,从外延上将人才培养模式限定为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体现在谁来培养、培养内容和如何培养等方面。
  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依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探讨新闻人才培养的式样和范型,“是对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在新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范型”。在笔者看来,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至少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体现在谁来培养、培养内容和如何培养三个方面。
  为什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至少必须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呢?也许对“模式”本身的探讨会启发我们。何为模式?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模式必须自成体系或者有一套完整的机制,这一机制必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如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需要清晰描述我们在新闻教育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社会和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模式要有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即新闻人才应主要由媒体、学校,还是双方联合培养?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构建什么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最后,还需要有评价解决方案效果问题的考核评价体系,即新闻人才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如何?能否满足社会和媒体的竞争需要?
  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素质的规定性,它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的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对美国多所新闻传播学院和多家新闻媒体调研后发现,美国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变化是,更加强调专业报道领域中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更加重视对各类型媒介的传播技术的融合。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致力于培养“专家型”记者、密苏里新闻学院致力于培养“融合型”编辑的尝试,实际上都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准确定位。我国不少高校对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从事编辑、记者、公关、广告、传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核心。有研究者认为内容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或人才培养方案。的确,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本文所说的内容体系,其内容要远远丰富于此。我们认为,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谁来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谁来培养”是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里很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子要素。如新闻专业教育,是学校培养为主、媒体培养为主,还是双方联合培养?是新闻院系培养为主,还是可以跨院系跨专业培养、跨学校培养?是我们自己培养,还是和国外新闻学院联合培养?单从教师队伍的角度说,主要是由有媒体从业经验的编辑、记者来教,还是主要由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者教授来教?不同的选择凸显了不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新闻人才主要由国家和新闻界主导的在职教育来完成,大学设立新闻专业的数量很少;日本模式则以新闻媒体培养为主,大学很少设新闻专业,新闻媒体从其他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完成新闻人才的培养。②“培养什么”主要指各级各类新闻教育组织根据培养目标而构建的专业体系或知识体系。对于新闻专业而言,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三论两史”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组(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和中、外新闻史)、以“采、写、编、评、摄、播”为中心的职业技能课程组和以“文、史、哲、经、法、社”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课程组。③这些课程组被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着,不同的也只是部分课程的增减调整而已。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也不能代替素质,所以很多新闻院校致力于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培养”是内容体系的关键所在,主要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比如,在课堂教学方面,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式、作坊式教学等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我国大多新闻院校都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新闻实验室实践教学、校内媒体顶岗实习、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媒体实习等方式进行。但客观地讲,很多院校在这方面是很薄弱的,有实验设备和指导老师缺乏的原因,也有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原因,还有社会媒体容纳实习生有限的原因等。美国密苏里大学是通过自办媒体解决新闻实践的典型代表,其自办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是哥伦比亚市两份主流商业报纸之一,成立于1953年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电视台则是进入美国全国电视联播网的一座地方及大学电视台。此外,学院还出版有期刊《VOX》娱乐周刊和《IPI全球记者》杂志。
  最后,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很多新闻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往往忽略评价体系或者评价体系改革远远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高校的类型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不同,考核评价也理应不同。我们认为,将考核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知识、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技能和教学参与程度四个模块,实施模块式考核是值得探索的。如理论知识模块以闭卷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教学参与程度也应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就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实习表现、发表的新闻作品等纳入考核因素。[本文为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理工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GH10310)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3(5)。
  ②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1)。
  ③慕明春、冯冬梅:《从课程结构分析新闻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