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裸婚时代》和《蜗居》
2011-12-29徐倩冯韶丹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裸婚”一词兴起于2008年的互联网,是对当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的概括。“裸婚”的主体是正步入婚恋高峰期的“80”后,面对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的社会现状,“裸婚”成为他们节省婚礼成本,追求婚姻独立的选择。在望房兴叹的《蜗居》后,《裸婚时代》的播出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从传播学角度看,其热播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电视剧题材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传播学者卡兹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传播学者麦奎尔、布拉姆勒和布朗在研究中发现,受众的需求包括个人的特征和心理,即自我了解、强化、确认价值观;发现真实;环境监视,包括帮助一个人从事或者完成一件事的信息;人际关系等。
《裸婚》演绎的主体是“80”后,潜在目标受众还涉及“80”后的父母、“90”后大学生等。“8e2e68b5d55779aa50952c1f5f3ebc9f77260d37bef7ac245d58d50e369deb5300”后在独特的社会背景下,企图从刘易阳和童佳倩身上寻找现实抉择的依据和答案;“80”后的父母希望从剧中看到传统和新潮在年轻家庭中的和谐共存;而大学生则在为自己的恋爱价值观寻求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每位受众对于“裸婚”都有着各自的疑问,他们急于知道《裸婚时代》的情节发展和结局,并渴望获得意见参考。《裸婚时代》正是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把握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促成了媒介期待,通过提供媒介接触成功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尤其是他们确认或者强化价值观,发现真实,获得完全信息支持的心理需求。
反映社会现状的议程设置理论
在议程设置理论里,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去关注哪些事实及他们谈论话题的先后顺序。研究议程设置,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也要对受众的影响——包括态度和行为两方面进行思考。
面对婚姻,“80”后或不得已“负债结婚”或迟迟徘徊在婚姻殿堂门前。《裸婚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目光聚焦在一对普通的年轻夫妇身上,通过展现他们的婚前“抗争”、婚后的婆媳矛盾、买房买车的矛盾、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等真实境遇,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草根”的浪漫与现实、爱情与生活的冲突和融合。如此看来,现实题材电视剧有意识地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实实在在反映社会争议话题,入木三分地刻画“小人物”的五味生活,而它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希望启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热点话题的重新审视和讨论,从这一点来说,现实题材电视剧将大众媒体提供信息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得以延伸和发挥。
现实题材带来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影响
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将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归结为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藤竹晓进一步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认为虽然大众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与现实世界仍有很大不同,但是人们依然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不断更替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当它们反作用于现实环境时,其影响也会使现实环境愈加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他曾说:“如果忽视电视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无法谈论20世纪的社会变化……可以说,世界正处于通过电视而谐振的时代。”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消费中,受众倾向于把剧情当成范本来形成自己真实的生活,从剧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蜗居》和《媳妇的美好时代》后,“为什么毛豆豆不是郭海藻”、“你是毛豆豆、海萍还是海藻”等讨论络绎不绝,《裸婚时代》后,有关剧情的体验帖、人物的分析帖再次掀起热潮,剧中台词更是被青年一代奉为经典。受众沿着剧中情节设计、人物性格所流露出的蛛丝马迹,将自己设想为演员,用电视剧的桥段“表演”自己的生活,这都是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表现。
重新审视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发现虽然这些电视剧为意见决策提供了参考模板,也确实为电视剧现实意义的深化进行了探索,但当前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仍停留在社会现象的简单反映上,故事背景是现实的,可情节却仍沿袭俊男靓女、锦衣玉食、灰姑娘和穷小子的套路,也就是说其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受众也需认清拟态环境和现实境遇的差别,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沃纳·塞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迪林、罗杰斯:《传播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
5.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6.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