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

2011-12-29宋庆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以城市平民及弱势群体为关注对象。而相对于弱势群体,城市平民的数量及行业涵盖范围又宽泛了很多,是城市的主体人群。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对当今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及未来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电视民生新闻所表现出的城市平民形象的要素,及其在勾勒城市平民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电视民生新闻应该重新检视自己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标准与诉求,还当代城市平民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形象。
  关键词:民生新闻 城市平民 平民形象
  
  “现代学者中有主张用否定的方法给‘平民’下定义,笼统称之为非贵族集团的成员。”①而放之于现代城市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城市居民“在精英阶层和底层弱势群体阶层中间出现了一个过渡性的阶层,不仅数量大,涵盖的职业人群也很广”②,这就是城市平民群体。
  电视媒体直接接触城市平民生活或与城市平民密切相关的一种有效而广泛的形式,便是自2002年开始兴起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③虽然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存在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塑造,但这种贴近城市平民生活的新概念的新闻形式却可以从侧面勾勒出城市平民形象。
  城市平民作为一个数量巨大、遍布范围广泛的群体,电视民生新闻勾勒的城市平民形象,对当今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及未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与城市平民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内容从侧面勾勒了城市平民的形象,那么,其所勾勒的平民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否体现出了城市平民真实的形象要素呢?
  郭光华教授在《〈今日一线〉辨析:民生新闻是与非》论文中指出:2006年7月16日至25日《今日一线》“封面故事”栏目10条报道有7篇是负面内容,并不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实况;而“一线现场”更是充斥着凶杀、斗殴、抢劫、盗窃、坑骗、车祸、自杀或扬言自杀、虐待老人儿童的报道及其他灾难、事故、怪病等报道。
  不可否认,现今城市平民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八卦与猎奇心理,但这并不是城市平民形象的绝对标志或最主要特征。而民生新闻报道中灾难、事故、意外及奇闻怪事在整个节目中占较大篇幅,将城市平民的八卦、猎奇心理等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诉求去满足,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存在片面性。
  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来看,车祸、意外灾难、死亡、邻里长短及怪事趣闻等占了很大篇幅;而对城市平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保障等服务性报道相对较少,对“民生”、“民本”的关注与聚焦在实践上存在欠缺。这样的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也存在片面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平民负面、非正面积极形象的片面夸大及对城市平民正面形象的勾勒呈现碎片化。
  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夸大城市平民的负面形象
  城市平民对奇闻趣事、有冲突性的故事感兴趣,是不可否认的。但猎奇、八卦心理并不是城市平民形象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民生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加大冲突、暴力、血腥等事件的报道篇幅,大量播报灾难性、事故性、冲突性、暴力血腥的负面新闻以及琐碎的邻里八卦,以致片面夸大了城市平民猎奇心理的媚俗形象、八卦的市井形象以及年轻一代自杀轻生的懦弱形象等非正面文明形象。
  猎奇心理的媚俗形象。经统计,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2010年7月16日至25日的节目中,负面新闻43条,生活服务性新闻22条,负面新闻的数量几乎是服务性新闻的两倍。而负面新闻中又以车祸与意外事故新闻最多,达20条;凶杀、盗窃、强奸、坑骗等新闻次之,为9条;涉黄、赌、黑的新闻则有8条。10天内,冲突性、暴力血腥的负面新闻及奇闻趣事类的新闻达51条,而生活服务类信息只有22条,这样的数量对比,似乎很轻易地给出了一个结论:城市平民对灾难性、冲突性、故事性、趣味性信息的渴求、需求或喜好远远高于社会生活服务信息。而这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将城市平民形象的猎奇心理扩大化了。
  八卦的市井形象。民生新闻经常报道一些邻里长短、个人私生活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播报常常呈现一种对他人私事的探讨与挖掘。以《今日一线》2010年7月21日播出的新闻《男婴母亲失踪 清洁工苦心抚养》为例,从标题来看这是一个讲述善良清洁女工照顾无人理会的男婴的事件,然而新闻却用了不小的篇幅采访周围街坊“八卦”男婴的身世——是否中非混血儿。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一群街坊他一言你一语地说着“不是跟老外的吗”,“反正有一段时间是跟着老外住的”等等。一条关于清洁女工照顾男婴的故事,就这样流于八卦化了。
  城市平民对于周边事件的八卦行为,不可否认。但这并不能看做是城市平民形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而民生新闻为了迎合受众的八卦心理,把民生新闻等同于媚俗的八卦事件,片面地将城市平民八卦的市井形象凸显放大。
  自杀轻生的懦弱形象。近年来,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或个人感情的问题而选择自杀轻生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这种以死亡冲击着人们心灵的事件,是标榜以民众生活为重要报道内容的民生新闻所热衷的报道事件。然而,这样的报道可能引发连锁的同类群体自杀行为,也会产生对城市平民形象的片面勾勒。《今日一线》2010年7月21日的新闻《差一分没考上重点 初三学生跳楼》在报道中公开了该学生发给母亲的遗言短信:“妈妈,你好烦,经常唠叨我,我不想呆在这个家里了,麻烦你帮我收尸吧!”这样的新闻将一个初三学生因不能承受考试失利后母亲的唠叨,而选择跳楼自杀的形象表现得真真切切。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承受着大大小小的压力,而因压力自杀轻生只是个别现象。但在民生新闻的集中聚焦下,个别现象频繁地出现在报道中,片面地在年轻一代的城市平民形象上烙上了懦弱、无法承受压力、不负责任的印记。
  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正面形象的勾勒呈现碎片化
  虽然,现今的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存在热衷、追逐负面新闻的情况,导致片面夸大了城市平民负面、非文明形象。但是,其在报道中还是体现了城市平民的一些正面积极、努力奋进、维护合法利益、乐于助人的形象。不过,由于这类正面形象的新闻报道较少,只能在个别新闻中挖掘出来,从而显得过于碎片化,很难成为能够促进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与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努力奋进的积极形象。2010年7月18日《今日一线》播出的新闻《手握发明却买不起空调》,讲述了买不起空调的向先生发明了一种节能空调,而这位向先生目前已经有三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生活并不富裕的打工族向先生工作虽然忙碌辛苦,但却没有放弃自己对研究发明的坚持与执著,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梦想迈进。这样积极的正面形象,可以引发民众的深思,促使大家努力奋进。然而,在民生新闻中,这样正面积极的报道并不多。
  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民生新闻中涉及乐于助人内容的新闻其实也不算少。笔者统计2010年7月16日至25日《今日一线》节目中涉及乐于助人的新闻有6条。2010年7月22日播出的一则讲述电梯维修工帮助地铁乘客在地铁污油中找出钻石吊坠的事件,确实是一则如假包换的助人事件。然而,这样真正讲述乐于助人美好品德的新闻依旧太少,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城市平民的美好形象,而使之流于碎片化;更使得民生新闻对整个城市平民社会道德水平的观察陷于一种畸形的视角维度。
  
  锲而不舍的维权形象。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中国,城市平民锲而不舍的维权形象也不得不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正面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对具有冲突性的事件非常热衷,法庭新闻由于其故事性、冲突性的特征较能吸引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然而,很多时候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寻求强烈的冲突性,民生新闻更多地选择刑事案件进行报道,对城市平民维权的新闻报道并不多。2010年7月16日至25日的《今日一线》节目中共有4条法庭新闻,其中3条是刑事案件,只有1条是城市平民锲而不舍的维权新闻《芳姐告市政 二审判责任二八开》,而这条新闻被选中的很大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原告芳姐是一名残疾人。在这样的一个新闻报道选择情况下,城市平民积极的维权形象又岂能不流于碎片化呢?
  城市平民其他正面形象。当然,城市平民的正面、积极形象远不止以上三种,虽然在各类坑骗事件的影响下,见义勇为、仗义执言、维护公众利益等体现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的行为令不少人想为而不敢为之。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积极帮助他人、维护社会公益。只是在媒体新闻追求冲突性、故事性、奇闻趣事的情况下,这样的报道只能散落于众多的暴力血腥、冲突事件等新闻之中,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正面、积极形象勾勒的碎片化状况可见一斑。
  电视民生新闻应还城市平民真实形象
  笔者以上列举的只是抽取的电视民生新闻样本对城市平民形象的勾勒,并不是电视民生新闻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平民形象的全部要素。然而,却也能说明电视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侧面勾勒所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是贴近城市平民的一种新闻形式,其勾勒出的城市平民形象通过新闻节目的播报反馈给社会,对认识城市平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时间不断流逝的年代,今日之新闻将成为明日之历史。而宣扬以民生内容、民众视角、民本取向为基本原则的民生新闻,更是未来时代进行人类发展研究的重要资料;如果民生新闻为了收视率而一味选择冲突性、故事性、暴力血腥等迎合猎奇心理的负面新闻或八卦新闻,那么将使这个时代的城市平民在未来丧失自己的真实形象,而成为媒体塑造的形象片面的、碎片化的群体。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重新检视自己对新闻选择的标准与倾向,通过客观的新闻报道,还当代城市平民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形象。
  结论
  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勾勒的城市平民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对城市平民形象的侧面勾勒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媒体竞争、媒体运作的倾向与诉求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大众媒介若不能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继续片面地、碎片化地勾勒城市平民形象,不仅会对当今城市平民思想道德水平的认识与提高产生阻碍,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更将会对未来人类发展的研究形成阻碍与扭曲,成为不可弥补的遗憾。因而,笔者认为,大众媒介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形成对城市平民形象的真实勾勒。
  注 释:
  ①胡玉娟:《罗马平民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概况》,《史学月刊》,2002(3)。
  ②侯迎忠:《媒介与民生》,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③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009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