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传播媒体的发展研究
2011-12-29郭婧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4期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多元化信息时代,随着校园传媒形式、种类以及获取渠道等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开始登上高校传媒的舞台。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校园媒体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适时地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便可使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突破发展限制,为高校传媒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发展道路。因此,时刻关注高校传媒的变化,适时合理地对之加以分析与运用,对各个高校校园媒体的改革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传媒 传统 新兴 发展
高校内的传播媒体是由学校负责创办、发行,以师生为主要观众的媒体形式。它的特殊在于其不以盈利为目的,形式包括电视台、报纸、网络、通讯社、广播等。2010年12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的200多所高校学生媒体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报纸的高校占91.5%,有广播的高校占0.2%,有新闻网的高校占75%,有通讯社的高校占72.8%,有电视台的高校占58%,有新闻类杂志的高校占46.4%。校园内的媒体成为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力量。
校园媒体的新特点
高校媒体规模扩大趋势非常明显。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媒体中近30%创建于2000年以后,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媒体形式,学生广播电台、学生电视台、报网一体化、学生网络论坛等新兴校园媒体的发展也日渐增快。在学生报刊技术方面,网络数据库及激光照排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高校学生媒体的工作效率。高校传媒分层趋势也日趋明显:校级、院系级、班级学生媒体纷纷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
受众群体的认同正逐步提高。校园媒体日益表现出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贴近大学生群体的言说表达方式的特征。高校媒体为大学生受众群体提供的参与门槛极低,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读者反馈、通讯投稿、直接参与等方式加入到学生媒体的活动之中,从而使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大大接近,使得受众群体的认同大大提高。
高校媒体之间的组织化程度正在加强。近年来,各高校媒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组织化程度也在加强。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阵地得到巩固。高校校园媒体大多由党委或团委负责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都有老师负责指导日常工作,这不仅保证了高校媒体基本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使得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阵地得到巩固。
逐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校园传媒的不断发展,作为高科技新兴媒体的网络也不甘示弱。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创建校园网络,学校的各类信息都迅速地出现在网络上。网络凭借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优势,在高校传媒发展中大显身手。
校园传统媒体的发展
校报的产生。校报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有着光荣的传统。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创办了《北洋大学校刊》,从那时算起,我国校报发展历程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1949年前,拥有大学校报的高校仅有25家,到20世纪70年代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00多家。而今,校报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校的宣传阵地,高校校报总数已经有1000多家。高校校报一直是内部报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3月18日下发的文件《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改变了这一状况,将其纳入公开出版报刊系列全国统一管理,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阅读人群来讲,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近2000万人、教师近90万人,加上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学生家长,高校校报的受众群十分庞大。更重要的是,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校报自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的发展可谓是良好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然而各个高校面临这个巨大的挑战并没有退缩,取而代之的是对校报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改善办报条件,缩短出版周期,强化校报服务功能,并着力在校报的内容与版式上加以创新,印刷上力求精美,使校报的办报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一些高校校报在办报的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如《中国传媒大学校报》不断尝试突破原有模式,在报社的组织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采用部门制;在版面上大胆实践,顺应现代报刊发展潮流,采用“窄报”的形式。开拓出由学院承办的路子,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报纸的运作,策划、采编、排版、发行这几个环节都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浙江大学与校内职能部门联合办报,也尝试面向社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人员缺乏、资金匮乏等问题。
新兴媒体下校报的发展。近年来,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社会报纸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样,以报纸为主导的校园传统媒体也受相同问题困扰,由于新媒体对年轻读者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以年轻读者为主的大学校园里,读者流失的问题对校园报纸的发展尤为不利。传统校园媒体现阶段还有着传播内容单一、指导思想有误区、结构不够完善、设备简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媒体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等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了以校报为首的传统校园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越发明显。①
作为新媒体中的重要代表,网络和手机同样也是在操作上最便于与报纸进行有效互动的。就目前的媒体发展现状来看,报纸与新媒体之间共存、竞争并存,二者在发展上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关系,报纸具有其便携性,但不具有长期保存价值,而新兴网络媒体具有大容量、长期性、及时性等优点。从效果上看,新媒体和报纸的互动既可以有效改善报纸的读者群体,也能提高报纸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因此,校园传统媒体要想摆脱困境,创新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不失为与新媒体互动。
除了增加报纸本身的特色亮点外,在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下,许多高校还积极主动地研发报纸上网这一举措,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运营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和客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校报要改变现状,也需充分借助网络优势,开拓报网融合的新方式。校报上网时效性强、新闻更新快、下载及时,并可做链接报道,同时应用其大容量的特性,在网上可设置许多面对校园、贴近师生的栏目,改变校报信息量小、影响小、周期长、变更难的不足。不少校报已在网上办出了独具特色的网报,如清华大学电子版的《刊外刊》、北京大学新改版后的标签式分类新闻、中国农大的标题检索等,都使校园新闻更加快捷,影响范围扩大。②
校报上网目前主要有网络版、电子版两种形式。校报电子版,是将校报报纸内容复制到网上;校报网络版则是在报纸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加新闻、互动、网上投稿、检索等功能,扩大了服务范围。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校报网络版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高校的BBS论坛成为高校网络的重要信息平台,对校报的视点有很好的引导性。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报网互动的困境,肤浅现象严重,有些高校仅仅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拼合,并没有体现他们的互补相融性,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真正开掘报网互动的范式。③
多种校园传媒的融合
“融合新闻”的概念。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经过多方探索和努力,构成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也被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journalism)。“融合新闻”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多种媒体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电台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相互协调、统一策划,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媒体)传播给受众。借助新兴媒体形式的推动作用,校园媒体也应注意调动各种媒介,统一整合,突破原有的框架,扩大媒体影响力。对适合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内容要大力推动,对适合在校园内部发行的内容则可以通过校园报纸产生影响力。
多种校园传媒融合发展的方法。作为媒体,我们不仅要把报纸搬上网络,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及时、互动等特点,实行报网互动和融合。
首先,对一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应互相配合。对一些从主题内容上和传播影响上没有地域限制的新闻(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不直接损害学校利益因而阻力较小的),在报纸进行原因剖析和深度追踪报道的基础上,由网络进行循环播放、持续报道。
其次,读者参与新闻制作。借助社交网络及“众包”,报纸网站提供留言、评论、论坛、投票、“最受欢迎”统计显示等,以各种形式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二次编辑,再由网络和报纸进行新闻制作。校园内的广大师生是校园媒体服务的对象,与此同时,师生感兴趣的和13abd1f016cd65ede6e52471fce2ee40所关心的话题也应是校园媒体最重要的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新闻采集的信息化。目前,部分报纸已经开始运用网络采集社会调查性新闻、访谈类新闻等,一方面拓宽了新闻采集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参与报纸传播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高校传媒发展的整体分析。以校报、校园广播和教育电视(闭路)台等传统形式为主要载体的校园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容方面增强自身吸引力,使信息传播更加丰富;(2)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使宣传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3)不断完善制度,带动整体发展;(4)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地与新媒体结合,扬长避短。
新形势下高校传媒发展的措施。首先,做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增强校园媒体的综合素质。校园媒体应遵循“三贴近”,避免传播内容的单一化,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例如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契机,采用创新性的视角和题材报道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新闻,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关注校内教职工和高校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以及思想上的变化等。传播内容上的多样和传播方式上的进步,可以让内容与技术形成“珠联璧合”的良好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校园媒体的发展。
其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有机结合。对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的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校园媒体,校媒工作者要进行资源优势整合,分类管理,统一领导,还应发挥新媒体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手段,加快校园传媒产业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校园媒体的号召性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传媒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时刻关注它的变化与发展,始终都是我们能否赶上时代的步伐乃至引领信息科技前沿的关键所在。
注 释:
①谢晓红、王维新:《我国高校校报现状及发展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6(6)。
②张向凤:《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的发展》,《开封大学报》,2002(2)。
③张彦:《报网互动语境下高校校报的处境与发展》,《大众文艺》,2009(13)。
参考文献:
1.贾耀钟、张华君:《报纸应与新媒体互动》,《新闻爱好者》,2006(9)。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河南中医学院团委副书记)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