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真情

2011-12-29赵运贤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1年4期

  亲情,永远是作文的主题之一。那些歌咏亲情友情爱情的篇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总是能打动我们的心。一首《游子吟》,三十个字,令我们传唱千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短短的三十个字里,有情节,有细节,有感受与体会,不是一般的抒情可比。可见写亲情一类的文章,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我常常对同学们说,写记叙类文章,细节就是力量。如果没有细节,再多的抒情议论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还是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文章是怎样写的吧。
  我至今还记得母亲最早传授给我的一个经验。(“至今还记得”,说明记忆深刻,影响深远)那时我大约四岁,我家也刚刚搬到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我急于交上新朋友,但很快我就发现这并非易事。(遇到困境,为后文作铺垫)每当我到外面去玩耍时,邻居的孩子们不是嘲笑我就是欺负我,有时还将我推来推去或将我打倒在地。(具体写自己陷入的困境)每当这时我都会哭着跑回家去,再也不出家门了。(遇到困难,“我”的应对方式是逃避)妈妈静静地观察了几周后,(“静静”二字,写出了妈妈对女儿的关心,以及冷静的态度)终于(“终于”二字,暗示着一个漫长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表明妈妈作出的决定并不是鲁莽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一天当我又一次跑回家时,我看到妈妈在门口等着我。她对我说,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她让我回去勇敢地面对欺负我的孩子。(对当时妈妈的行为详加记叙)我又走出家门,这让别的孩子和我自己都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我会这么快又回来了。(妈妈的决定给了“我”勇气,“我”不再逃避。可见妈妈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等下次再遇到挑战时,我就鼓起了勇气,我终于以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局面完全改观,这是妈妈所希望看到的,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直到很久以后,妈妈才向我承认她躲在窗帘后看着,并为我所要遇到的一切担心着。(补叙一句当时妈妈的心情,母爱之情表达得更细致)
  这是希拉里·克林顿回忆儿时情景的一个片断。正是当年她妈妈对她的貌似惩罚式的激励,使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困境而不是逃避,从此改变了她遇到挑战时所采取的态度,这影响了她的一生。在这里,情节的交代简洁明了,行文干净利落,事与理交融在一起,情感的表达内敛而深刻。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20岁,我的两条腿残疾了。(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交代,背后却有着惊心动魄的变故,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困难,都是痛苦万分的,但作者并不从这一方面下笔)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作出这样决定的过程,一定是艰难的,但作者也无意去渲染,作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对母亲的描写上)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白发”表现出母亲为“我”的病所经受的痛苦与担心)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医院的“明确表示”,使人陷入绝望之中)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一个“却”字,写出了母亲的不放弃;“全副心思”“到处”“花很多钱”,一点点写出母亲对儿子病情的关怀。作者写得相当克制,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在这些词汇里)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在母亲“总能找来”各种药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艰辛。“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语气上对母亲的“能耐”既有意外,又有佩服,也有那么一点不以为然。为什么会不以为然呢?)“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对母亲艰辛寻医问药之所以有点不以为然,是因为“我”心里对这病已经绝望,认为她的劳动是“浪费时间”“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治好“我”的病上,而“我”却对治病已不抱希望,而把全部心思放在写作上)“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二字,令人感动得流泪。母爱之伟大与深沉,在这貌似平常的描写中表达了出来)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我”对病的绝望与无所谓的态度,正映照出母亲对“我”的病的全身心的关切)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惊惶”“昼夜守着我”写出了母亲的担忧焦虑;“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写出了母亲的紧张与全身心投入,以及对烫伤了儿子的内疚。不需要有什么抒情,母爱的伟大,已全包含在这些词句里)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从哪里听出来呢?“那就好好写吧”这句话里,表达着母亲对治好“我”的病已经不抱希望,退而求其次,病治不好,在写作上能“好好写”,有所成就,也是安慰)“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母亲的话,一半是安慰,一半是鼓励)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与到处寻医问药相对照,母亲对“我”写作的支持,也是全身心的投入,令人感动流泪)
  这是史铁生(已于2010年12月31日去世,留下了《我与地坛》等著名作品)《合欢树》中的一个片断。相对希拉里的回忆而言,史铁生的文章里有更多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一位为儿子的病痛操尽了心的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催人泪下。如果没有这些细节,再怎么抒情也是达不到感人的效果的。而有了这些细节,就算一句抒情的话都没有(就像史铁生写的这样),也能把人感动到流泪。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写得尽量克制,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直接的抒情。而这种克制的叙述,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加有分量。我们常常说“先抑后扬”,这种克制便是“抑”,为后文的感情爆发(“扬”)作铺垫。不过史铁生与众不同的是,在这篇文章的后面部分,也同样写得比较克制,就像高压水枪一样,把水压成一束,这样冲击力就更强大。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文章中“我”的情绪态度与母亲的情绪态度交织在一起,这种交织把读者的情绪向两个方向扭,形成反差,感受就更强烈了。
  叙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情节,需要细节。把情节与细节写好了,画龙点睛地加以议论与抒情,一篇文章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