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国文学中的印第安因素及生态思想

2011-12-29魏金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印第安因素和生态思想贯穿于美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开始转向这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及生态文化,力求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印第安因素生态思想美国文学作品启示
  
  文化发达、人口集中的印第安民族,在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其中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反映本民族历史的神话传说、颂扬英雄事迹的戏剧、敬神的诗歌和抒情诗等,但大多已经失传。这主要因为印第安人的语言种类纷繁,没有发展出完备的文字,而西班牙入侵者对印第安文化又进行了彻底的摧残破坏。虽然印第安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却对美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因素和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
  作为北美洲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印第安人在1492年哥伦布登上新大陆之前一直过着以种田狩猎为主的生活。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的态度。虽然欧洲基督教深深地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信仰,甚至让他们在信仰上被同化,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但在今天的美国大部分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中仍然存在,它与基督教相混杂,成为一种奇怪的宗教信仰。比如部落神话就是印第安部落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内容。而这种神话的功能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神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还有对宇宙中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本质上,这种敬畏揭示出的是是伟大的自然界对渺小无助的人的影响,人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的地位以及世间万物与人的联系。印第安各部落神话中最典型的是论及宇宙及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类似于中国女娲泥土造人的创世神话及《圣经》中提及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祖先亚当一样,印第安部落的创世神话没有离开博大深邃的土地。他们认为人类的祖先最开始就是出生在地面之下的,天地黯然无光,依靠自然界的力量或神的力量,他们从地面的小孔小洞中升至地面,慢慢学会耕作打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开始了真正的人类生活。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是起源于大地,并且与世间万物息息相关。离开土地,就不会存在人类,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这些是最基本、最朴素的生态观念,难怪有人把印第安人推崇为“当代的楷模”,主张向学习他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因素及其生态思想
  早期美国文学作品。早在殖民时期,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态和谐理念就为人所注意。最早出现在法国人约翰·克雷夫科尔的作品《美国农夫书简》中,他远渡重洋来到早期的印第安居住地,在作品中他提及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有着“让人向往的东西”。欧洲人期待能在美洲大陆上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实现自己无法在其他地方实现的梦想。这片看似荒芜凄凉的大陆给这群清教徒们带来了希望,那就是按照宗教理想构建一个全新的伊甸园,一个在心灵深处无限美好的伊甸园。
  中期美国文学作品。最出色的代表作是库柏的《最后的莫希干人》。作品以白人猎手邦波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完美地揭示西方殖民者发动残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印第安人最看重最珍贵的土地。他们采取各种卑鄙手段,如诈骗、暴虐甚至是对印第安人实行耸人听闻的种族灭绝政策。他们先以残忍的方式骗取印第安人的信任,后来通过高价收购印第安人的头皮的阴谋,利用当地人天生缺乏对酒精的免疫力,用“火水”(指酒)来麻痹和蹂躏印第安人,以神圣的《圣经》作为文化腐蚀的工具,侵略破坏当地文化,削弱印第安人的斗志,甚至毫无人性地把印第安人当炮灰,利用各种阴谋诡计挑拨各部落之间的战争,使之相互残杀甚至是同归于尽以坐收渔人之利。通过揭露西方殖民者的残暴行径,体现出印第安民族的悲剧色彩。
  现代美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颇多,有代表性的有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海明威(Hemingway)等。作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薇拉·凯瑟擅长创作地方特色浓重的作品。她以自己熟悉的西部生活为背景题材,描绘人类社会对大自然,对大地万物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她的作品描述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看来,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就像大人蹑手蹑脚地干活,生怕吵醒沉睡中的婴儿一般去保护大自然母亲——这个养育了他们的大地,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的主人。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与大地、空气和水生灵敌对着,而是保护它们,让它们不受到惊扰。这在薇拉·凯瑟的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他们在打猎时也同样谨慎小心,印第安人打猎从来不是屠杀动物。他们既不破坏河流,也不破坏森林,如果他们要灌溉的话,他们就使用尽少的水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小心周到地对待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事物;既不会尝试去改善它,也从来不去亵渎它。”
  当代美国文学作品。经过几百年的工业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也是人类的终极使命。这引发了许多人重新考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慢慢意识到了旧有发展模式的局限,以及陈旧腐朽的发展观念的贻害,开始转向印第安文化等少数族裔文化和古代东方文明,以寻求一种革新的具有替代性的生态思想资源,代表人物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他被誉为深层生态学桂冠诗人。在他的作品《龟岛》中,作者抒发了他对古老文明的向往。他把北美洲看作是一块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同时也表达了对这块土地的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希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在加里·斯奈德看来,地球是一个生命体,由一个巨大的长寿无疆的乌龟支撑。他赞美阿纳萨兹人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懂得生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和能力。他希望后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学习他们的生态智慧,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未来美国文学作品展望
  翻阅美国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作品,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物形象都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它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但它对中心文化仍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以前是因为印第安人从大自然获取的物质优势转变到后来遭受白人殖民者的破坏的物质劣势,经济上的弱势导致了印第安文化也相应地转向了边缘,逐步处在被歪曲、被瓦解的境地。
  回顾整个美国文学发展历史,印第安人特有的民族坚韧性,使得印第安人生生不息,灭而不绝,并且在主流文学的背景下,依然坚挺地保持着自身独特的种族色彩和独立个性。据了解,目前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印第安文学等课程,而且把印第安文学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美国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对立、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只有树立整体生态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让人类重归自然,让对立变成和谐,才能克服生态危机。从北美印第安人原始纯朴的自然生态观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可贵的和谐关系。所以,文学作品对于生态危机与生态意识的理解和宣传对人们认识当前的生态危机,对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而在已经破坏严重、千疮百孔的地球环境下,印第安人的生态思想相信必将继续引领社会潮流的发展,带领人类走向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关系的新世界。这种生态因素和印第安因素在美国文学作品中也将像血肉一般,紧紧相连,并在文学作品中继续大放异彩。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21 世纪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但社会文明的发展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愈来愈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思考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把视野拓展到一直被忽视但对人类生存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大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逐步探索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北美大陆上饱含智慧和生态灵性的印第安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它预示着我们已经逐步忘却对我们有重大生存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印第安人对待自然的温和方式以及与大地万物和谐相处的观念成为我们行动的楷模,只有真正领悟和付诸实施才能改变现状。
  印第安人主张不留痕迹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与现代人掌控操纵主宰自然的生态理念完全不同。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印第安人从内心深处敬畏尊重大地母亲的情结和思想观念,对当前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促使人类重新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印第安人把自己视为与自然界的万物,平等共生、和谐共存的生态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人类重新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美国文学日益追求自我独立的今天和未来,美国作家从土著印第安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那里收获了众多的创作灵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与同印第安文化价值观部分相吻合。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东部定居地与西部边疆之间文学素材发生紧密联系的媒介,印第安人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相信这种作用会继续延续下去,继续对美国文学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给美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